智慧美文

The life of butterfly

洞察工作与生活真谛,分享成功与快乐哲学。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大材小用”比例折射国势兴衰

        “你觉得自己大材小用了吗?”这几天,一项全球民调结果成了中国网络上议论的焦点话题:在受调查的32个国家和地区中,觉得被大材小用的人比例最高的就是中国,高达84%;与此同时,欧洲富裕小国卢森堡、丹麦和比利时这一比例最低,而意大利、日本和智利4成以上民众甚至觉得自己“小材大用”。这样比例悬殊的数据引起多国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过高的数字表示该国民众“眼高手低”,也有人指责社会不公导致人们个个有怀才不遇的怨气。不过,不少专家认为,尽管这类调查只是一个有关各国人力资源满意度的具体调查,但这种调查数据折射出一个国家的社会心态。这样的社会心态和国民精神状态也是国势的一个标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多数中国人认为自己“大材小用”实际上正是中国活力的一个原因,不过一心向上奔也容易让人缺乏幸福感。

  “牛刀杀鸡”还是“眼高手低”

  “杀鸡用牛刀”还是“眼高手低”,在全球知名人力资源公司任仕达公司公布其“全球工作监察”调查结果后,以上两类议论就在网上针锋相对。加拿大都市电视台称,这项调查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人“感觉大材小用的比例”高达84%,是全球最高的。仅次于中国的是土耳其(78%)和希腊(69%),而该比率最低的是卢森堡(23%)、丹麦(25%)和比利时(28%)。感觉自己“大材小用”的人全球平均比例为47%,即世界近一半的人认为自己被“大材小用”。

  任仕达公司有关调查的公布后立即吸引了多国网友的热议。网名“认真放松”的英国网友称,这样的调查数字实际上很大程度上跟各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关。无论是哪个国家,不少管理人员为了保住自己的职位,都会把那些更聪明、更愿意出人头地的人放到不太重要的位置。一个名叫金斯顿的德国网友显然是一名老板或管理人员,他说,许多大学毕业生比专科毕业生更有机会从事收入更高的工作,但问题是:那些工作是否真的需要那么高的学历?

  进行这项全球调查的是国际知名人力资源公司―――任仕达。该公司加拿大安大略分公司副总裁汉娜对《环球时报》记者称,任仕达是大型人力资源公司,主要业务是猎头、招聘和人力资源服务,这项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全球各国人力资源现状、任职满意度和流动意愿。这项调查最初是2003年从荷兰开始。汉娜称,按自己从事人力资源多年的经验来解读,如果“感觉大材小用率”高,表明职员对雇主和工作不满,跳槽的意愿大。对于所谓“小材大用”的说法,汉娜说,媒体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指调查中有关“是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另类解读,认为自己不胜任、同事却很胜任比例高的国家和地区,就业者的压力和负担较沉重,危机感较高。她称,就此来看,中国人对现实和未来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前景感到乐观,敢于冒险寻找新的、更好的工作。

  南欧北欧心态两极

  在这次调查中,希腊人“感觉大材小用的比例”排名第三。对这个靠前的排名,希腊人内心却大多有一种“委屈”的无力感。今年27岁的雅典一家比萨饼店厨师班特尼斯与《环球时报》记者聊起这个调查时感叹“时不待我”,他拥有机电工程学的大学学历,却赶上了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的班车,在四处求职仍找不到工作的情况下,唯有留在父母经营的比萨店里做学徒。如今已是一名熟练比萨饼师傅的他仍然没有忘记当初的理想,“我觉得自己能当一名出色的工程师,可是在大学四年学到的专业知识现在毫无用武之地。我不想再每天搓面团做比萨饼,但找不到其他工作,又有什么办法呢?”

  与此同时,靠关系、走后门争取有限的政府公共部门等稳定职位在欧洲也大行其道,让很多缺乏关系背景的人因此失去了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从而被迫将职业目标下移,这种觉得自己有能力却争取不到合适位置的欧洲人为数不少。根据调查,64%的西班牙人认为自己“大材小用”,这一比例是欧洲第二高。记者的西班牙同行朋友安赫尔认为,南欧人以前普遍比较乐观,但在延续数年的经济危机下,即使抱有强烈自信心的人也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在裁员频繁、求职艰难的情况下,保住饭碗成了人们的首要任务。但他们很多人内心十分矛盾,藏在骨子里的自信与周遭恶劣的经济环境激烈碰撞,于是产生出“将就”或者“委屈”的无力感。

  德国洪堡大学国际经济学者霍夫尔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西欧和北欧国家人们“大材小用”的埋怨相对较少。像卢森堡、挪威、比利时民众“感觉大材小用”的人比例都不到30%,主要是这些国家受欧债危机波及程度较浅,其福利水平并未削减多少,人们自我感觉比较满足。不过,霍夫尔警告说,这些国家可能会因民众“安于现状”使竞争力逐渐减弱。

  英国《每日邮报》日前刊登一篇题为“中国式招聘会”的文章,文中配的一张人山人海的中国招聘会让英国网友感慨。有网友称,那些真正想找工作的人正在尽他们最大的努力。在英国,只有在看《英国偶像》时才能出现类似的情景,其中也有很多没有工作的人。

  日本电视台称,欧洲超好社会保障和一成不变的生活节奏,已经让欧洲人失去了斗志和奋进精神,国民变得倾向于易于满足的精神状态。即使有一天明知“幸福生活不可能再持续”,国民的反应仍然是不相信和仍旧按照旧有奢侈生活方式前行;只有福利被删减,他们才会爆发一阵。

       日本感慨国民“奋斗心态”不再

  中国人“大材小用”的感觉,不少东亚国家都有或曾有同感。韩国《亚洲经济》称,每5名中国人中就有4人认为自己是“大材小用”,位居接受调查国家之首,这意味着多数中国人对工作单位提供的目前岗位表示不满,这成为最近中国年轻人频繁跳槽的最佳解释。韩联社则称,这种心态可能会给社会增加莫大的社会成本。不过,韩国人同样存在“大材小用”的心态。韩国《亚洲经济》18日的报道称,随着好岗位处于不增反减的状态,今年韩国就业成功的人中,接近一半是下调就业目标而成功就业。根据调查,对自己就业岗位表示不满意的韩国人达30.1%。韩国经营人总联合会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新职员在中小企业干满一年的只有50%。

  对于中韩民众“大材小用”的感受以及能够频频跳槽的选择,日本媒体更多地表现出羡慕。日本电视台19日评论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日本人曾经以“最感到自己没有给予更多机会”而居世界第一。文章感叹,国民的心态是国势的一个标志。上世纪80年代,日本年轻人都希望向更好更高的层次奋进,靠着这种认为自己没完全发挥出所长的心态,日本也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一位往返于中日之间做贸易的公司社长19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人这种心态跟现在所处的经济上升趋势一样,一点不输给当年经济高速成长时期日本。反观日本人改变自己人生的热情很低,态度消极的居多。”

  日本自由学者仲村澄世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追求什么,过度追求和毫无追求都是不好的状态。现在中国社会处于快速上升和快速变迁当中,而日本处于一成不变、日渐衰落的社会当中。因此中国人必须更多努力以适应变化,而日本人相对来说处在一个匀质社会中,且物质生活指数比中国人高,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人容易有所谓的“幸福感”。实际上,日本人现在已不追求“更高、更强、更好”,而选择“平常”。上世纪80年代,日本女性恋爱结婚对象都爱选择“三高”(高收入、高学历、高身材)。但经过“衰落的20年”,现在日本女性开始追求“三平”(即平均性收入、平凡的外表、平稳的性格)的对象。

  应全面看待“大材小用”心态

  中国国务院参事、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马力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许多中国人有“大材小用”的心理,不利于企业留住人才。马力认为,这种心态有一定文化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反映出目前中国企业用人制度存在一定问题。中国人才制度和教育体制不完善,公司没有给员工提供不断发展和成长进步的环境。中国应大力发展职业化教育。目前教育经费大多用在学历教育上,搞得高学历毕业生个个觉得自己是人才、精英,可进入实际工作阶段却根本不对口。

  马力认为,一些发达国家因为福利制度非常发达,社会贫富差距也不大,住房有补助,看病有保险,养老金也不低,但这样的生活也有弊病,人们普遍不愿意承担更多工作压力。不拿高薪,不在高职位,生活也可以过得很好,那又何必去奋斗呢?

  马力说,从一个侧面来说,认为自己“大材小用”的心态反映了一种上进心,这对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是好事,所以要提供给他们机会,让每个中国人都活得有奔头儿。通过完善制度,引入现代管理思维,加大职业培训,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让中国在未来成为人力资源强国。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不靠人口数量,而靠人口素质;不是靠生产数量的增加,而是靠生产效率提高来赢得未来的真正幸福。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你并不特别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毕业典礼是生命中重要的仪式性开端,有其自身的影响并具有非常恰当的象征意义。此时此刻,我们面临完全均等的机会。这一点很重要。这说明了一些问题。你们的毕业礼服肥肥大大,款式统一,只有一个号码。无论男还是女,高还是矮,优等生还是差等生,你们会注意到,你们每个人都穿的一模一样。还有你们的毕业证书,除了名字之外,也都是完全一样的。
这一切本就应该如此,因为你们中没有人是特别的。
你并不特别,你并不与众不同。
可以看到的证据无处不在。在全国各地,现在至少有320万名中学生即将从超过3.7万所中学毕业。就算你是百万里挑一的人才,但地球上有68亿人口,这就意味着有将近7000人与你一样。你们看,如果每个人都是特别的,那么便没有人特别了。我们美国人近来变得更加热爱赞美,而非真正的成就,这对我们是有害的。
这是一种传染病-在其传播的过程中,就连我们所珍视的、历史悠久的威尔斯利中学也没能幸免。。。在全国3.7万所中学里,威尔斯利中学是最好的之一。。。在这里,良好已经不够好了,B档是过去的C档,中学水平的课程被称为大学预修课程。我希望你们注意到我刚才用了“最好的之一”这个说法,我说最好的之一可以让我们的自我感觉更加良好,可以让我们沉浸在这种唾手可得的小荣誉所带来的喜悦中,尽管这种荣誉是含糊和无法确证的。然而这种说法不符合逻辑。根据定义,最好的只能有一个。你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如果说,你们在本校读书的日子里学到了什么东西的话,我希望你们了解到,接受教育是应当为了获得学习的乐趣,而不是物质上的所得。我希望你们也了解到,智慧是快乐的主要组成部分(庸人自扰)。我还希望你们学有所成,从而认识到你们现在知道的是多么的少,因为今天只是开始。未来的道路才是关键。
在您们毕业之际,在你们各奔东西之前,我权你们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只是因为你热爱它,并相信他很重要。要抵制住沾沾自喜的轻松舒适、物质主义的浮华诱惑和自鸣得意的迷幻麻痹。
要多看书。。。保持阅读的习惯。。。把阅读当做一个关乎原则的问题,一个关乎自尊的问题。把阅读当做滋养生命的精神食粮。培养和维护一种道德情怀,并且要显示出展现这种情怀的品性。要有远大梦想。要努力工作。要独立思考。全心全意地去爱你所爱的每件事、每个人。在这么做时,请保持紧迫感,因为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与赞美的本来面貌一样,充实的生活是一种结果,一种令人愉悦的副产品。当你在思考更重要的事情时,生活会自然充实起来。爬山不是为了插上旗帜,而是为了迎接挑战,享受空气和欣赏风景。爬上去,你们就会看到世界,而不是让世界看到你。
行驶自由的意志,发挥创造性的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为了他们将给你带来的满足,而是为了他人的福祉。然后,你们也会发现人类经验中的那个伟大并且奇妙的事实:无私是我们能够为自己做的最棒的事。接着,生命中最快乐的事便会随之而来,前提是你认识到你并不特别。
因为每个人都是特别的。
本文节选自美国波士顿威尔斯利中学英语老师小戴维.麦卡洛的毕业致辞。该致辞被很多人认为“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毕业致辞”。

听听那冷雨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
    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林之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的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紧,那腥气。
    
    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氛题雨意迷离的情调。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缀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只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王禹的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

    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在古老的大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二十多年前,初来这岛上,日式的瓦屋亦是如此。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一块巨幅的毛玻璃里,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然后凉凉的水意弥漫在空间,风自每一个角落里旋起,感觉得到,每一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里,一曲耳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或是在江南的泽国水乡,一大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口器与口器咀咀嚼嚼。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幺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一个雨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一片瓦吟千亿片瓦吟。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听四月,霏霏不绝的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石阶下一直侵到舌底,心底。到七月,听台风台雨在古屋顶上一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翻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壳上哗哗泻过。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滔天的暴雨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瓦的惊悸腾腾欲掀起。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雨斜斜刷在窗玻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大的芭蕉叶上,一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在旧式的古屋里听雨,春雨绵绵听到秋雨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雨。雨是一种单调而耐听的音乐是室内乐是室外乐,户内听听,户外听听,冷冷,那音乐。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布谷咕咕的啼声,雨是潮潮润润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

    因为雨是最最原始的敲打乐从记忆的彼端敲起。瓦是最最低沉的乐器灰蒙蒙的温柔覆盖着听雨的人,瓦是音乐的雨伞撑起。但不久公寓的时代来临,台北你怎么一下子长高了,瓦的音乐竟成了绝响。千片万片的瓦翩翩,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飞入历史的记忆。现在雨下下来下在水泥的屋顶和墙上,没有音韵的雨季。树也砍光了,那月桂,那枫树,柳树和擎天的巨椰,雨来的时候不再有丛叶嘈嘈切切,闪动湿湿的绿光迎接。鸟声减了啾啾,蛙声沉了咯咯,秋天的虫吟也减了唧唧。七十年代的台北不需要这些,一个乐队接一个乐队便遣散尽了。要听鸡叫,只有去诗经的韵里找。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正如马车的时代去后,三轮车的伕工也去了。曾经在雨夜,三轮车的油布篷挂起,送她回家的途中,篷里的世界小得多可爱,而且躲在警察的辖区以外,雨衣的口袋越大越好,盛得下他的一只手里握一只纤纤的手。台湾的雨季这么长,该有人发明一种宽宽的双人雨衣,一人分穿一只袖子此外的部分就不必分得太苛。而无论工业如何发达,一时似乎还废不了雨伞。只要雨不倾盆,风不横吹,撑一把伞在雨中仍不失古典的韵味。任雨点敲在黑布伞或是透明的塑胶伞上,将骨柄一旋,雨珠向四方喷溅,伞缘便旋成了一圈飞檐。跟女友共一把雨伞,该是一种美丽的合作吧。最好是初恋,有点兴奋,更有点不好意思,若即若离之间,雨不妨下大一点。真正初恋,恐怕是兴奋得不需要伞的,手牵手在雨中狂奔而去,把年轻的长发的肌肤交给漫天的淋淋漓漓,然后向对方的唇上颊上尝凉凉甜甜的雨水。不过那要非常年轻且激情,同时,也只能发生在法国的新潮片里吧。

    大多数的雨伞想不会为约会张开。上班下班,上学放学,菜市来回的途中。现实的伞,灰色的星期三。握着雨伞。他听那冷雨打在伞上。索性更冷一些就好了,他想。索性把湿湿的灰雨冻成干干爽爽的白雨,六角形的结晶体在无风的空中回回旋旋地降下来。等须眉和肩头白尽时,伸手一拂就落了。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吧。一位英雄,经得起多少次雨季?他的额头是水成岩削成还是火成岩?他的心底究竟有多厚的苔藓?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

作者:余光中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好的反角是成功的全部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看好莱坞电影的时候,我经常感动于他们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地球主人翁意识,他们总是年复一年地在大银幕上忙碌奋战,好在最后一秒钟将纽约将美国,乃至将这个星球从邪恶势力的魔爪下解救出来。为了更好地完成这个梦想,他们甚至发明了一种奇怪的地方特产,其存在的目的就是拯救城市、拯救人类、拯救地球……
这种特产,就叫“超级英雄”。
好莱坞显然很爱这种特产,每年都有层出不穷的新品种新故事问世。可看得多了,难免让人犯迷糊,什么超人、黑超人、超人家族,什么蝙蝠侠、蜘蛛侠、神奇四侠,他们都有同样的正义感、同样的使命,最明显的区别也不过是有人爱把内裤穿在外面,有人爱把内裤戴在头上。
老实说,以前我很烦这种挑战记忆力的片子,不过最近倒是发现了一条规律:这种电影主角是谁并不重要,主角是怎样拯救地球的也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站在主角对面的那位坏得够不够个性、够不够水准-这将直接决定电影的水准。
一般来说,和超级英雄作对的有三种人,一种是野心勃勃的阴谋家,例如《超人》系列里的光头卢瑟和佐德将军,他们笑容疯狂、眼神阴暗,一门心思要奴役或者毁灭地球,这种电影不用说,属于最典型的剧情系爆米花片。
第二种人是失败的小白鼠-他们原本是科学家,某次不成功的实验,让他们在拥有某种超能力的同时失去了人性,例如《蜘蛛侠》系列里的章鱼或蜥蜴博士。这种反角一般会带来精彩的特效画面,从而造就最典型的视觉系爆米花片。
第三种人,则是倒霉蛋,他们或是因为童年心理阴影,或是因为各种爱恨情仇,不得不走上与超级英雄作对的不归路,例如《复仇者联盟》里的洛基,《蜘蛛侠3》里的富二代绿魔,他们可怜又可恨,甚至还有点可爱,有了这种复杂的反角,超级英雄片顿时也不那么爆米花了。
那么,反角里有没有例外呢?有,蝙蝠侠系列《黑暗骑士》里的“小丑”就完全无法分类。他们没有对金钱权利的野心,没有被变异扭曲的身体,甚至也不仇恨主角,他的全部乐趣不过是发掘每个人内心最黑暗的一面,并看着他们因此走向毁灭-相比之下,最近的这部《黑暗骑士崛起》里暴力男贝恩就坏得太平庸了。
是的,蝙蝠侠还是蝙蝠侠,但没有了让人恐惧又着迷的小丑,这部超级英雄片也难以超越之前的巅峰-因为最可怕的邪恶不是来自暴力、野心、仇恨,或是无法控制的高科技,而是藏在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黑暗。

作者夏海淑,资深媒体人,人生信条“不劳而获、逢赌必赢”

富而未贵皆“穷”人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Forums: 

4月,3D版泰坦尼克号全球公映,3D的效果果然够震撼,够冲击。然而,15年后再观此片,最让我动情的不再是帅哥美女生离死别的爱情,而是灾难面前,人性迸发的光辉与美丽,以及生死时刻英国绅士们流露出的贵族风范与气度。

当这艘全球最豪华的巨轮即将沉没时,甲板上的人们没有呼天抢地地嚎啕,没有惊慌失措地争抢,绝大多数人有序地服从安排,妇孺优先,不论尊卑。乐队领班亨利带领乐手们,演奏着轻快的爵士乐,和庄严的宗教圣歌“上帝和我们同在”,用音乐为每一位或生存或遇难的人们送行;部署完尽可能的救援措施后,船长爱德华一个人回到驾驶室,迎接扑面而来的滔滔海水!

贵族一词来源于中世纪欧洲,当时战争不断,骑士阶层走上战场,冲锋陷阵,凯旋后,获得国王的封爵,世袭的贵族血统由此而来。英文中Noble贵族一词就含有爱国主义、高尚的、崇高的意思。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约有600万成年英国男性奔赴战场,其死亡率为12.5%,其中英国贵族的死亡率却高达20%。而以培养贵族著称的伊顿公学,其参战的贵族子弟伤亡率更高达45%。

中世纪贵族为臣民负责的传统,到了现代更转化为公众服务的精神。在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诸如哈佛、耶鲁、牛津、剑桥等名校,一到周末,学生便都到社区、医院、教堂和养老院当志愿者,做义工。澳门、香港也有这个传统。

始建于1440年的伊顿公学是全球最著名的贵族学校。英国贵族家庭生了一个男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到伊顿公学报名,否则到六七岁读书时再去报名就晚了。在这里,孩子们睡的是硬板床,吃的是粗茶淡饭,接受非常严格的军事化训练。

学校教什么呢?没有管理、金融、国际关系这些热门课程,也没有骑马射箭高尔夫这些选修课程,一直以来,伊顿的学生们要熟读从古希腊、中世纪到近代的各种宗教、人文经典,还要研读高深晦涩没有多大实用价值的拉丁文。在浩如烟海的人文经典熏陶中,培养贵族精神的精髓-勇敢、修养、责任、担当与大爱。

改革开放几十年,一些中国人先富起来了。富人们对贵族生活的理解:一是贵,住最贵的房,开最贵的车,用最贵的物品,孩子上最贵的学校;二是特,当代富二代、官二代们肆无忌惮地喊出“我爸是李刚时,富贵在他们眼中便是拥有践踏他人尊严、甚至生命的特权。

1793年1月21号,在巴黎的协和广场,路易十六皇后上断头台台阶时不小心踩到刽子手的脚,皇后的第一个本能反应是:”对不起,先生。二战时期,英国国王爱德华到伦敦的贫民窟视察,他站在一个东倒西歪的房子门口,对里边一贫如洗的老太太说:“我可以进来吗?”

子曰,富而好学,富而好礼。美国也曾经历过纸醉金迷的时代,然而美国富豪们从19世纪末就开始了反省,并于20世纪初建立了慈善捐赠的光荣传统,这个传统不但帮助美国成为一个安定繁荣的国家,还使他成为全世界科学与艺术的天堂。如今,当巴菲特、比尔盖茨等美国富豪纷纷投身慈善,致力于推动社会进步时,真正的美国贵族阶层也由此诞生。

当今,中国的贵族在哪里?冯小刚的非诚勿扰2中,葛优对着一群在高档场所挥金如土的人说,咱们都他妈的是穷人!

富而未贵皆穷人。

价格歧视的礼遇

        因工作需要,我去了一趟法国。刚到没多久,一个在法国的老朋友就邀请我去一家咖啡店叙旧。我欣然受邀,连忙赶到了咖啡店。这是一间不论外表还是招牌都很普通的咖啡店,名叫“席拉的小店”。虽然整个空间装潢简洁,但充满了温馨的格调,顾客们纷至沓来,生意很火的样子。

        还未点咖啡,就被法国人的热情奔放所震动。旁边一位胖胖的男士刚一入座便毫无征兆地去拥抱邻桌一位女士,那位女士也很开心地迎了上去。随即,那位胖男士点了一杯咖啡便坐了下来,我亲眼看到服务员过来只收了他1.4欧元。一杯咖啡居然这么便宜,难怪这家店生意这么红火,我惊讶于这家普通的咖啡店竟然有这么多匪夷所思的地方。

        待朋友进来后,我径直走到服务台点咖啡,用并不流利的法语对服务生说:“我要一杯咖啡。”服务生略显惊奇地看了看我,问了一句:“麻烦您再重复一下刚才的话,好吗?”我以为我蹩脚的法语他没有听懂,便又怯怯地重复了一遍,“我要一杯咖啡”。这次,服务生没有再说什么,迅速地递给了我一杯咖啡,并告诉我说:“这杯咖啡7欧元,女士。”我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又问了一遍,确认还是7欧元后,虽然对刚才那个胖男士的咖啡价格耿耿于怀,但终究不好意思追问,只好无奈地付了7欧元。 回到座位上,我就跟朋友抱怨起来:“这怎么回事?为什么同样一杯咖啡只收刚才那位男士1.4欧元,却收了我7欧元?这不公平!”朋友笑得很狡猾,说我继续看下去就知道了。

        不一会儿,又来了一位优雅的女士,对服务员说:“请给我准备一杯咖啡好吗?”服务员马上递给了她一杯香浓的咖啡,收了她4.25欧元。我特别注意了她点的也是和我一模一样的咖啡,难道说这家店看人收费?可是刚才那位男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 陆陆续续地,我发现同样一杯咖啡,竟然有1.4欧元、4.25欧元和7欧元三种不同的价格!我心里开始对受到7欧元的不公正待遇愤愤不平起来。

        这时朋友哈哈大笑了起来,说出了真相:“你有没有注意到他们对服务生说的话呢?如果你只是对他们说:‘来杯咖啡!’价钱就是7欧元;你若说:‘请给我一杯咖啡。’价钱就是4.25欧元;但是你要是说:‘你好,请给我一杯咖啡好吗?’甚至给陌生人一个拥抱的话,咖啡就是1.4欧元的价格。”

        听完她的解释,我顿时恍然大悟,感慨于这家咖啡店独特的创意。习惯了在国内对服务员“招手即来,挥手即走”式的点餐,回想到自己刚才对服务生不客气的语言,我不禁有些羞愧难当。

        她接着说:“在电报刚兴起的时候,法国人就一个‘请’字就浪费了将近200万欧元。即使这样,法国人也没有放弃发电报不说‘请’字。由此,法国人对礼貌待人的执着追求可见一斑。”

        我想,以咖啡价格的不同来提醒人们注意礼貌,真是一个不错的构思。这家名叫“席拉的小店”的咖啡店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告诉了人们应该以礼貌待人,以优雅的方式与人相处。一杯“礼貌咖啡”,既给大家带来一个温馨舒适的氛围,又巧妙地让大家体会到了“礼貌”的乐趣,一个民族的优雅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富而不贵是种痛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Forums: 


是物质的拥有,没有精神的高贵,永远成不了贵族。有教授直言不讳地说,“大家都在嘲笑俄罗斯,但我知道俄罗斯一定会发达,因为那里人两天没吃饭了饿着肚子还排队,而我们两个人还要挤公交车。将来中国即使发达了,你看看开豪车的富翁们,从车窗向外吐痰,扔垃圾,你就知道中国再富裕也没有强大。”


二战期间英国王子爱德华视察贫民窟,他对一贫如洗的老太太说,“请问我可以进来吗?”真正的贵族永远尊敬每一个人,即使对方是不名一文的穷人。

 

德国某地,一位盲人青年在导盲犬的帮助下来到公交车站,一名站在前面的男子迅速让开位置,站到了青年的后面,其他人悄无声息紧随其后。高峰期的车内满是乘客,大家瞬间为他腾出一处空间,一位女子拉起坐着的男孩。导盲犬指引主人坐好,这一切男青年都不知晓。

 

洛杉矶某家有名的餐厅,经常有人点咖啡时多点一杯,服务生就把多点的贴在墙上,这一切似乎已是常规。着装与咖啡气氛极不协调的人走进店里,说墙上的咖啡,服务员就会恭敬地端上一杯。

 

喝完之后没有结账,服务员只是把墙上的咖啡撕下来。原来这是当地居民对穷人的一种尊敬的表达方式。穷人不必卑躬屈膝降低尊严,就可以享受咖啡的温暖。

高贵与否不由经济的差距决定,而在于人的本性。储安平在《英国风采录》中说:“凡是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他们都看不起金钱……英国人以为一个真正的贵族绅士是一个真正高贵的人,正直、不偏私、不畏难、甚至能为了他人而牺牲自己,他不仅仅是一个有荣誉的、而且是一个有良知的人。”于丹说贵气就是一种慈悲,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是对于社会持久的关注,与以富的能力转化出来的一种效能。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他是香港富豪中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数十年来,在大陆捐献教学楼6000余座,用百度搜索逸夫楼,你会看见密密麻麻的红点遍布大江南北。

 

比尔盖茨的财产全部捐给社会,他的女儿全身没有一个明显的名牌,没有开豪华跑车,没有拿奢侈品包包,没有艳丽的浓妆。

 

中国的富豪把孩子送到英国贵族学校,但他们发现即使是最好的学校,伊顿中学生活比平民学校还要艰苦,他们不会明白贵族是一种精神而不是物质的享受。

 

信力健说,“西方所崇拜的贵族精神不是暴发户精神,它不与平民精神对立,不意味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它以荣誉责任勇气自律等一系列价值为核心的先锋精神,真正的贵族一定是富有自制力,一定有强大的精神力量,而这种精神力量需要从小加以培养。”

 

高贵不是奢侈品加身的包装,高贵是源自内心的本善担当。金钱上的富有永远弥补不了精神上的贫穷。物质上的富足不能与精神的高贵等同。富可以是一个数字,但贵的内涵更深,是金钱永远无法抗衡的丰厚底蕴。

 

富不贵只能是土豪,你可以一夜暴富,但是贵气却需要三代以上的培养。孔子说“富而不骄,莫若富而好礼。” 如今我们不缺土豪,但是我们缺少贵族。

 

高贵是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豪气与悲悯之怀,高贵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壮志与担当之志 ,高贵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责任之心。

 

精神的财富最能养成性格的高贵,以贵为美,在不知不觉中营造出和气的氛围;以贵为高,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我们的素质。以贵为尊,在创造了大量物质财富的同时,精神也提升一个境界。

 

一个心灵高贵的人举手投足间都会透露出优雅的品质,一个道德高贵的社会大街小巷都会留露出和谐的温馨,一个气节高贵的民族一定是让人尊崇膜拜的民族。别让富而不贵成为永久的痛。

尼尔阿姆斯特朗带走了什么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美国神话最爱的莫过于不情愿的英雄:天赋注定他无法默默无闻。据说,乔治华盛顿是一位宁愿当农民的领袖,托马斯杰斐逊宁愿当作家,马丁路德金宁愿当传教士。我们的传奇故事里说,这些人之所以能脱离平庸,不是因为他们选择卓越,而是因为我们-民众,为他们做出了选择。我们赋予了他们不平凡的道路,因为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他们自己太谦卑而看不到的伟大之处。历史机缘成为使命的召唤,而民主的逻辑通过答案证明了自身。尼尔阿姆斯特朗就属于这类英雄:本性谦卑,因为境遇而高贵。几乎每篇讣告都强调他的隐私意识、谦卑意识和平凡意识-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平凡。但是,阿姆斯特朗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标明:1969年的那一天,他代表我们行动,出于一种集体而非个人的使命感。不情愿的英雄也是自我牺牲的英雄。因此,阿姆斯特朗是符合美国特殊偏好的偶像:他创造了历史,但意识到自己创造历史从根本上说纯属偶然。像华盛顿一样,他喜欢安静的隐退而不是没完没了的名气。安东尼莱恩写道:“就阿姆斯特朗而言,没有什么比决定不从政更典型或者更值得尊敬-天知道有多少奉承诱惑,有多少盛情邀请。这不是贬低约翰格伦这样的人做出的贡献,只是提醒我们自己,就像我们其他种种抱负一样,政治抱负说到底属于低等俗务;而身为第一个离开陆地踏上那片未知领土灰色表面的人,阿姆斯特朗超脱了,并且再没有下来过。” 如今很难找到这样的英雄,他们似乎以某种深沉广大的方式被超越自身的东西所激励。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我们打算从中寻求鼓舞的很多文化人物,包括体育明星、电影明星、作家和商界领袖,到头来都会变成真人秀里的角色。因此,阿姆斯特朗的离去时一种损失,不仅出于所有显而易见的原因,而且因为这标志着美国神话的一个小小转变。如果阿姆斯特朗的年代属于不情愿的英雄,我们的年代就属于决绝的英雄主义。我们的偶像奋斗,挣扎,追求。我们熟悉的名人是这样一群人:无论有没有足够的天赋,他们都毫不含糊地追求出名。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有益的。它意味着一种民主的文化。在这种文化里,个人价值的体系化观念-基于某种族或阶层-化为更广大的文化意志。但他也意味着我们看待成功以及看待我们自身作为成功追求者的方式发生了改变。阿姆斯特朗如此简洁地代表的那种矛盾-一边是名气,另一边是谦卑-逐渐消失。谦卑的因素被一种往往把名气等同于权势的文化吞没。我们当前的偶像与其说是被职责召唤,不如说是自己杀出一条血路,他们自己造就了自己的伟大,而不是他们自己的伟大造就了他们。不情愿的英雄正在褪色。阿姆斯特朗的去世标志着这个神话的终结。 梅甘 加伯

年轻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Forums: 

德裔美籍人塞缪尔.厄尔曼70多年前写的一篇只有四百多字的短文。首次在美国发表的时候,引起全美国轰动效应,成千上万的读者把它抄下来当作座右铭收藏,许多中老年人把它作为安排后半生的精神支柱。
美国的麦克阿瑟将军在指挥整个太平洋战争期间,办公桌上始终摆着装有短文《年轻》复印件的镜
框,文中的许多的词句常被他在谈话或开会作报告时引用。
后来此文传到日本,文章的观点成为许多日本人生活哲学的基础。
松下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多年来,《年轻》始终是我的座右铭。”

文章全文如下:
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的一股勃勃的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
年轻,意味着甘愿放弃温馨浪漫的爱情去闯荡生活,意味着超越羞涩、怯懦和欲望的胆识与气质。
而60岁的男人可能比20岁的小伙子更多地拥有这种胆识与气质。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的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
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忧虑、恐惧、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偻于时间尘埃之中。
无论是60岁还是16岁,每个人都会被未来所吸引,都会对人生竞争中的欢乐怀着孩子般无穷无尽的渴望。
在你我心灵的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我就永远年轻。
一旦这无线电台坍塌,你的心便会被玩世不恭和悲观失望的寒冷酷雪所
覆盖,你便衰老了—即使你只有20岁。
但如果这无线电台始终矗立在你心中,捕捉着每个乐观向上的电波,你便有希望超过年轻的90岁。
所以只要勇于有梦,敢于追梦,勤于圆梦,我们就永远年轻!
千万不要动不动就说自己老了,错误引导自己!年轻就是力量,有梦就有未来!

当资本家在意时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当人们怀揣恶意去激辩如何推动萧条的经济向前发展时,我们已经忘掉了亨利福特的明智之举。1914年,就在福特汽车公司推出T型车不久,福特宣布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他将支付给手下工人一个闻所闻为的高薪:每天5美元。
福特写道,支付高薪不仅事关社会公正,还是一个高明的商业手段。工资低的时候,市场会陷入不确定中,增长就会疲软。而福特断言,如果报酬高而稳定,商机就会更有保证,因为工人们挣的钱够多,可以成为优质客户。这样他们就能买得起T型车。
这里并不是想说是福特凭借一己之力缔造了美国中产阶级。但他却是最早提出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增长良性循环”的商界领袖中的一员;工人收入高,创造了消费需求,反过来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和就业。其它企业领导人接受了他的逻辑,而同样重要的是,强大的工会通过契约的方式来争取加薪和好的福利。
借助良性循环的推动力,在二战后从1945年到1973年的几十年间,美国经历了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好时期,尽管当时的所得税税率要比今天高得多。美国不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中产阶级繁荣,经济上的平等也比今天要好。
亲历战后长时间繁荣的企业领导人相信,商业的成功和工人的福祉是相辅相成的。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董事会主席弗兰克艾布拉姆斯曾说道公司的口头禅-“利益共享资本主义”:也就是必须平衡公司所有利益攸关方的权益。
今天,全球尽可能精简的商业思潮占了主流,它意味着想卡特彼勒这样的公司在取得创纪录利润的同时,却要求工人冻结工资,减少医疗福利。
全球化,包括亚洲的崛起以及技术革新,并不是造成今天不平等鸿沟的全部理由,甚至也不是大部分理由。倘若是,我们应当在其它发达国家看到和美国一样的情况,即财富高度集中,中产阶级的工资停滞不前。可是,我们并没有看到。
德国仍旧是一个制造业和出口大国,但自从1985年以来,其平均时薪的涨幅比美国快5倍。克劳斯克莱尔菲德尔在2008年接手镁铝公司之前曾掌管德国电器巨头西门子公司,他说德国成功的秘诀是“社会契约:企业、劳工和政治领袖都愿意搁置部分分歧,为了国家的利益而达成一致。”
总之,德国领导人实践了利益公担的资本主义模式,而美国的商界与政界领袖却为了追求裁员、外包、短期利润以及给投资者的巨额分红,毁掉了“良性循环”带来的动力。
今天,我们正在为这种变化而付出代价。正如福特所认识到的,如果普通的美国人没有稳定的工作,没有稳步增长的收入,那么经济就将陷入不景气之中。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们已经三次陷入到“无就业复苏”的泥潭。是时候让美国的企业精英们跳出所谓保护富有的“就业创造者”的政治言论,去理解福特的真知灼见了;如果中产阶级能从国家经济的增长中得到更大的份额,经济将会增长得更快。我们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
赫德里克史密斯

我华而不实的人文学科学位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2002年,我拿着国际关系专业的硕士学位离开校园的时候,我决心在联合国干一番事业。那个时候,我已经换过一次职业了:推出临床心理学项目的学习。10年后的今天,我拥有了在联合国工作以及从联合国辞职的经历。
在我本科与研究生的学习期间,我对历史和哲学的学习产生了纯粹的兴趣;而对必修课包括统计学和经济学则没有多少兴趣。不过,在我走入职场后,我在这两类课程中所学到的东西一样没有用武之地。
而有用的是我在一个相关的领域获得了证书,不过我对书本内容掌握的程度并不重要。有用的是我有热情,愿意加班。另一方面,我缺乏在一个等级森严的机构如联合国里步步高升的基本素质。不过学校不可能教会我这些。其它我所需要的东西都是在工作中学到的。
对于一代又一代人来说,高等教育一直与更加美好的就业前景联系在一起。而家长们相信,某些学位代表着具备更多被市场所看好的技能。
现实中不乏有研究者、决策者和商界领导坚持认为,培养更多训练有素的工程师与科学家是重振经济的关键所在。许多人支持众议院5月份的决定,削减大学政治学研究的经费,并通过国家科学基金会转投于物理学、工程学和化学学科。残酷的事实是,再也没有哪一种学位能够担保未来的职业走向是明确而稳定的。
如今安全感是技能,而不是合同。当我回想起在联合国所做的工作,现象学的知识或回归分析根本是毫无用处。不过,能把数百页充斥专业术语和官话的文件总结成简明扼要的备忘录或者短小精悍的演示,这种能力当时是-现在还是-一种了不起的优点。
外语的作用就像护照。批判性思维有助于正确理解复杂的形式。高的情感灵敏度是在办公室勾心斗角的斗争中游刃有余的罗盘。这些是人文学科的学习可以提高的技能。
有评论员已经指出,最近大学生的失业问题不是因为技能的不匹配,而是经济不振导致的需求不足。没有经济增长来创造就业,年轻人有没有大学学位都会受到影响。
高等教育要高于职业或专业培训。高等教育的基本目的从来不是教会你狭义上有用的东西,也就是学会专门的实用技能来使自己更受市场欢迎。
用我已经过世的大学哲学系教授的话来说,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广泛了解文化传统,从内心学会欣赏,这样可能有助于我们成为负责任的公民和一般意义上的好人。
它还教会我们爱-因为热爱学习而去学习你所热爱的东西。因此,它是华而不实的。
很长时间以来,我已经忘记了我在课堂和图书馆里学到的具体知识。不过我确实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而这在职场内外都是一种无价之宝。

泰坦尼克诠释的不仅仅是爱情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泰坦尼克诠释的不仅是爱情        1912年4月14日那个恐怖的夜晚,泰坦尼克号上共有705人得救,1502人罹难。38岁的查尔斯·莱特勒是泰坦尼克二副,他是最后一个从冰冷的海水中被拖上救生船、职位最高的生还者。他写下17页回忆录,详述了沉船灾难的细节。

        他在回忆录中写道:面对沉船灾难船长命令先让妇女和儿童上救生艇,许多乘客显得十分平静,一些人则拒绝与亲人分离。在第一艘救生艇下水后,我对甲板上一名姓斯特劳的女人说:你能随我一起到那只救生艇上去吗?没想到她摇了摇头:不,我还是呆在船上好。她的丈夫问:你为什么不愿意上救生艇呢?这名女人竟笑着回答:不,我还是陪着你。此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这对夫妇……我高喊 ∶  女人和孩子们过来!却没有几名妇女愿与亲人分离,我根本找不到几个愿意撇下亲人而独自踏上救生艇的女人或孩子!莱待勒回忆道 只要我还活着那一夜我永远无法忘记!

        当船尾开始沉入水下,我听到在那最后一刻,在生死离别的最后一刻,人们彼此呼喊的是:我爱你!我爱你!它在向我们每一个人诠释着爱的伟大!最最重要的是:我要让你知道,我有多么的爱你!

        亚斯特四世(当时世界第一首富)把怀着五个月身孕的妻子玛德琳送上4号救生艇后,站在甲板上,带着他的狗,点燃一根雪茄烟,对划向远处的小艇最后呼喊 :  我爱你们!一副默多克曾命令亚斯特上船,被亚斯特愤怒的拒绝:我喜欢最初的说法(保护弱者)!然后,他唯一的位置让给三等舱的一个爱尔兰妇女。几天后,在北大西洋黎明的晨光中,打捞船员发现了他,头颅被烟囱打碎.....他的资产可以建造十几艘泰坦尼克号,然而亚斯特拒绝了可以逃命的所有正当理由。

        为保卫自己人格而战,这是伟大男人的唯一选择。著名银行大亨古根海姆穿上最华丽晚礼服:我要死得体面,像一个绅士。他给太太留下的纸条写著:这条船不会有任何一个女性因我抢占了救生艇的位置,而剩在甲板上。我不会死得像一个畜生,我会像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死难者还有亿万富翁阿斯德、资深报人斯特德、炮兵少校巴特、著名工程师罗布尔等,他们都把救生艇的位置让出来,给那些身无分文的农家妇女。

        斯特劳斯是世界第二巨富,美国梅西百货公司创始人。他无论用什么样的办法,他的太太罗莎莉始终拒绝上八号救生艇,她说:多少年来,你去哪我去哪,我会陪你去你要去的任何地方。八号艇救生员对67岁的斯特劳斯先生提议:我保证不会有人反对像您这样的老先生上小艇。斯特劳斯坚定地回答:我绝不会在别的男人之前上救生艇。然后挽著63岁罗莎莉的手臂,一对老夫妇蹒姗地走到甲板的藤椅上坐下,等待着最后的时刻。纽约市布朗区矗立着为斯特劳斯夫妇修建的纪念碑,上面刻著这样的文字:再多再多的海水都不能淹没爱。六千多人出席了当年在曼哈顿卡耐基音乐厅举行的纪念斯特劳斯晚会。

        一名叫那瓦特列的法国商人把两个孩子送上了救生艇,委托几名妇女代为照顾,自己却拒绝上船。两个儿子得救后,世界各地的报纸纷纷登载两个孩子的照片,直到他们的母亲从照片上认出了他们,孩子却永远失去了父亲。     

        新婚燕尔的丽德帕丝同丈夫去美国渡蜜月,她死死抱住丈夫不愿独自逃生丈夫在万般无奈中一拳将她打昏,丽德帕丝醒来时,她已在一条海上救生艇上了。此后,她终生未再嫁,以此怀念亡夫。

        在瑞士洛桑的幸存者聚会上,史密斯夫人深情怀念一名无名母亲:当时我的两个孩子被抱上了救生艇,由于超载我坐不上去了,一位已坐上救生艇的女士起身离座,把我一把推上了救生艇,对我喊了一声:上去吧,孩子不能没有母亲!这位伟大的女性没有留下名字。后来为她竖了一个无名母亲纪念碑。    

        泰坦尼克号上的50多名高级职员,除指挥救生的二副莱特勒幸存,全部战死在自己的岗位上。凌晨二点一号电报员约翰·菲利普接到船长弃船命令,各自逃生,但他仍坐在发报机房,保持着不停拍发“SOS”的姿式,直至最后一刻。

        也有不多的例外:细野正文是日本铁道院副参事,男扮女装,爬上了满载妇女和儿童的10号救生船逃生。回到日本被立即解职,他受到所有日本报纸舆论指名道姓的公开指责,他在忏悔与耻辱里过了10年后死去 ........

        在1912年泰坦尼克号的纪念集会上,白星轮船公司对媒体表示:没有所谓的海上规则要求男人们做出那么大的牺牲,他们那么做只能说是一种强者对弱者的关照,这是他们的个人选择。《永不沉没》的作者丹尼.阿兰巴特勒感叹:这是因为他们生下来就被教育:责任比其他更重要!

        在生命面前,一切都是平等的,如果因为放开了爱人的手,选择一个人守着一堆散发着铜臭的遗产苟且的活着,人生还有何意义!不管是面对生死还是生命中的任何磨难,相爱的手永远都不会放开!

逆境乃成功之母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Forums: 

逆境和攀登高山是一样的道理。

逆境向上是艰难的,但你的位置始终在向高处增长;而下山是顺势朝下的,是不用花费什么力气的,但你是在走下坡路,领略不到高处美妙的风光。

我们的生活里,逆境多于顺境,波折多于平静,这是一种人生规律。

就像航行的帆船,需要逆向的风作动力才能乘风破浪向前航行。有波折的生活才富有创造的魅力。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说深山里有一只狐狸早先它的尾巴是卷起来的,因为它觉得自己聪明,没有哪个猎人能够奈何了它。可是有一天,它终于栽到寻摸它已久的猎人手里。

被关在笼子里的狐狸没有考虑目前的困境,而是左右思想,自己每天都小心翼翼做事,怎么会被眼前这个并不聪明的猎人给捕获?

这时,一阵风吹过来,它感觉到圈起来的尾巴有了动感。狐狸恍然大悟,原来是不该圈起来的尾巴失去了它特有的功能。

猎人是循着自己的留在雪地上的脚印来的,如果把尾巴放下来,拖在地上轻轻扫动,自己的脚印就能被抹去。

于是,它再次与猎人打赌,如果放了它,三天内猎人是无法找着他的。猎人放了狐狸,从此,猎人再也没有寻找到这只狐狸的脚印。

被逆境所困,抱怨是没有用的。被困,才有所思;有所思,才有所能,有所能才会找到逆境的出口。

就像高山无法囤积流水,云朵无法锁住日月。逆境是扭转不了生命本然的真实。反而,驱使我们找到全新的自我。

惊险涡流的形成,是因为水域下面藏着暗礁。流水受到阻力,便形成富有张力的旋涡进行抗击。涡流的奇观,展现出生命的张力,令人望而生畏。

我们身处逆境,好比流水身陷暗礁,只有顽强抗争,才有运动着的生命力。逆境打造了我们生命活力的运动场,使我们的骨骼更强健,精神更旺盛!

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要在那些歧视的目光里找回你做人的尊严。受到压抑才知道奋战,受到排挤才知道竞争。

弹簧背负着重量的压抑,始终没有放弃反弹的欲望;大颗粒沙砾受到挤压和颠簸,才知道奋力冲在一桶沙砾的最上层。

逆境造就抗争,抗争才有动力。

身处逆境是痛苦的,但也是幸运的。因为逆境的口袋里藏有珍贵的财富,在你熬过最艰难的关口时,你会意外地得到这笔丰厚的资产。

我们可以观察到,作茧的蚕用心血吐出的丝自缚住身体,整个吐丝的过程是痛苦的,而最后把自己的身体包裹进蚕丝更是倍受煎熬的。

然而,用不了多长时间,破茧而出的蛾便获得飞舞的自由。

逆境在打造人格魅力的品牌。它的酷烈程度就像打铁炉里燃烧的钢铁一样,不但要受到高温的冶炼,而且还要放在铁錾上经受铁锤的敲打。

不过,越是经得起敲打的钢铁,就越能打造出锋利的宝刀。

逆境是锻造人生的熔炉,是锤炼人生境界铁錾。

在逆境中,我们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弱点。这是我们身陷逆境的原因之一。我们被弱点击中,脆弱的品质完全暴露,这正是我们审视人生缺憾的好时机。

即使产生一时的抱怨,不要紧,这时的抱怨是我们吐故纳新所吐出的废气。当废气释放完毕,我们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人生的拐点便很快出现。

逆境常常会触动我们的奇想和创造力,迫使我们放弃不现实的幻想和爱面子的自尊,从最简单、别人看不起的事物重新做起,以获取生存的机遇。

逆境中,时常会有藏在泥土里的机遇向你伸出无形的手。这时,你要果断抓住它,哪怕只有千分之一的希望,也不要放弃。

逆境中的亲情是珍贵的,逆境中的友情是难得的,逆境中的爱情是真挚的。逆境是我们检验人生生活的试金石。

学会生存,就必须体验逆境给你的痛苦。痛苦越强烈,生存的热望就越高,就越能使你找到生存的法宝。

逆境是一道人生亮丽的风景,只有我们在饱经苦难风雨打击后,才能见到它璀璨夺目的光彩。

钢铁的火花是在出炉的那一刻迸发出来的;通红的铁器是在重锤的敲打下迸出璀璨的火星的。

逆境是迸发灵感的地带,你的愤怒会激活你的智慧,要坚守住逆境的防线,承受逆境的打击,在逆境中发掘生存的宝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知道身处逆境是塑造意志的理想境地。

可是,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想着过比较顺畅的日子,不愿意受波折。无可非议,人们更多的愿望是想做湖面的荷花,而不想做埋在淤泥下的藕。

但实质上的结果恰恰是相反的。荷花只是浮在水面的期望,是美在外表的东西。而身处淤泥中的藕却是最有营养价值的物品。

逆境如身处淤泥中的藕,是在滋养最丰富的智慧根基,一旦脱离淤泥被采撷出水面,它本身显露出来的价值才是最实用的。

逆境犹如粗糙的石磨,看起来简陋,但磨出来的豆腐却是洁白细腻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思想最容易陷入安乐窝享受生存的乐趣。逆境围起的藩篱,很少有人去主动接近它。

但越是安于享受,日后由安乐沉积的忧患就越多。

任何事物不会永远高高在上。高枝上的苹果熟了要被风吹落;高耸入天空的山峰要被云雾所遮盖;永恒的太阳运行一天后要坠落下西天。

逆境为我们聚满了许多人生的启示,我们要主动去挖掘,去感悟逆境给予我们某种心灵的会晤。逆境是涡流而不是死水,只有搏击,才能获得新生!

多给自己创造一些逆境,像敛聚财富那样,把逆境看着是黄金铺就的道路。

逆境是在打造你的意志,如果你自认为是一块金子,那么越是经过逆境的打造,其光彩越加明亮!

生活的太顺利会湮没你的斗志。就像平静的流水,只有经过险滩,它才能呈现出动态的美,我们才能看见真正壮观、有形状的流水。

逆境正是蜗居在流水下面的险滩,它在布局惊险,也在创造生命动态的壮美。

被狂风暴雨洗礼过的天空才会显得格外蓝净;春天要萌发绿色的希望,必须经过秋风清扫去枯枝败叶和漫长隆冬的磨砺。

宇宙起始,必须打破平静才能迸发出生命力!

逆境为我们造就了人生搏击的平台,还有什么能比逆境产生的魅力更动人心魄?

当我们把一枚生鸡蛋放在一碗冷水里,它永远只能是一只生鸡蛋;而我们把鸡蛋放进一锅沸腾的水里,它会变成美味可餐的佳肴。

逆境是一锅沸腾的水,是在煮透我们的命运和人生。

坎坷成就了什么

天下之人,谁不喜欢鸟语花香的春天?谁不渴望莺歌燕舞的时光?谁不祈祷一帆风顺的人生?可是,月有阴晴圆缺,年有春夏秋冬,人有悲欢离合,很多的事,很多的时候,不喜欢不代表不碰上,总在不经意间,我们会与坎坷不期而遇,有时甚至避之不及。
  遭遇坎坷的时候,我们或许情绪过,容易感叹命运,容易怨天尤人,容易夸大不幸。烦躁,焦急,忧伤,绝望,窒息,甚至难以自拔,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变了,美妙的音乐刺耳起来,七彩的颜色暗淡起来,快乐的日子痛苦起来。其实天空依然湛蓝,河水依然清澈,树林依然碧绿,只因心态一时难以适应,情绪糟了,感觉变了,观念扭曲了。人生路上不可能时时阳光相伴,不可能处处风平浪静,如果改变不了事实,那就改变我们的心态吧。
  遭遇坎坷的时候,我们或许消极过,灰心丧气,萎靡不振,郁郁寡欢。其实人生注定负重登山,攀高峰,陷低谷,处逆境,一波三折是人生之必然,我们不可能倒霉一辈子,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明花暗又一村,忍着忍着就面对了,挺着挺着就承受了,走着走着就过去了。人生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一切的坎坷只是暂时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一笑而过,坎坷会使我们更成熟,更完美,更坚强地撑起自己的一片心灵天空。
  遭遇坎坷的时候,我们或许想到过,没有礁石激不起浪花,经不住坎坷成不了强者。毛毛虫不经过痛苦不堪的蜕变,怎能破茧为美丽的蝴蝶?雄鹰不经过风刀雪剑的磨砺,怎能展示出叱咤风云的豪迈?鲤鱼不经过惊涛骇浪的洗礼,怎能书写下一跃龙门的传说?失败是大学,坎坷是财富,苦难是黄金,经过了浴火重生,才有了高贵的凤凰;经过了苦寒煎熬,才有了傲雪的梅花;经过了反复焠炼,才有了出鞘的宝剑;经过了沧海桑田,才有了杰出的我们。
  遭遇坎坷的时候,我们或许思考过,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越是艰苦的环境越激励斗志,越磨练人才。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消极,才能有所作为,正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扼而作《春秋》,屈原逐而赋《离骚》,孙子膑而修《兵法》,司马迁刑而著《史记》,贝多芬失聪而普《命运交响曲》。古人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遭遇坎坷的时候,我们或许选择过,是继续奋斗还是就此放弃?是迎接挑战还是望而却步?是愈挫愈勇还是一蹶不振?是甘心陷落或设法自救?其实失败与成功同在,痛苦与快乐并存,坎坷蕴含着机遇,挫折包含着收获,曲折隐藏着哲理。坎坷既是成功的铺路石,又是意志的试金石,更是能力的磨刀石,笑对坎坷,把坎坷当作动力,坎坷则成为一种跨越,一种体验,一种收获,一种享受,它会让我们劲头更足,热情更高,信心更强。
  遭遇坎坷的时候,我们或许懂得过,树想长大,要接受风吹雨打;人想成熟,要接受坎坷曲折。坎坷如砥砺,可让我们锋芒尽露;坎坷如明镜,可让我们三省吾身;坎坷如利刃,可让我们玉琢成器;坎坷如音符,可让我们生命似歌。坎坷可使人冷静,坎坷可催人思考,坎坷可发人深省。单调的经历总是淡然无奇,平坦的岁月往往索然无味,顺利的人生肯定黯然失色,蓦然回首的时候,令我们深刻的是那些坎坷的经历,尽管疼痛但回味无穷。
  遭遇坎坷的时候,我们或许感恩过,它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内涵,它让我们品尝了人生况味,它让我们度过了苦乐年华,它让我们磨砺了坚韧性格,它让我们积累了经验教训。阳光总在风雨后,奇迹总在厄运中,我们往往在坎坷的际遇里看到人世间最美丽的风景,不退缩,不放弃,坎坷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加五彩斑斓,坎坷让我们的意志变得更加坚韧不拔,坎坷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睿智,更加豪迈,更加精彩,更加勇往直前。
  遭遇坎坷的时候,我们或许感悟到,成功在坎坷中孕育,我们既不能掩饰坎坷的痕迹,也不能忽略坎坷的存在。很多的时候,坎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淡然的心态,没有面对的勇气,没有战胜的智慧,甚至没有站起来的毅力。遭遇多少坎坷是运气,能否走过坎坷要凭意志,能够拯救我们的往往是自己。让我们享受坎坷的过程,收获坎坷的茧子,沉淀坎坷的疼痛,从容一些,沉着一些,淡定一些,坎坷算得了什么,大不了从头再来!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