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工厂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世上几乎所有父母都认定性格对孩子的人生成就举足轻重。世上几乎所有政府的脱贫计划都认定性格无足轻重。
        布鲁金斯学会的学者理查德.里夫斯最近在《国家事务》月刊撰文指出,正统的进步和保守政策观点都把个人当做抽象物来对待-仿佛他们都是“空心人”物种,命运完全由经济结构主宰,而不受性格和行为影响。
        不难理解决策者为什么回避性格问题。没有人愿意被认为在责备受害者-传播穷人之所以穷是因为他们不够爱自己的孩子、穷人的价值观不正确等恶言恶语。再者,多数理智的人也会怀疑政府能有什么举措来改变人们的性格。
        问题是,忽视性格和行为的政策结果令人失望。过去十年左右的社会调研再次印证了在任何其他时代都不言自明的道理-如果不能帮助人们变得更坚韧、勤勉、节俭,那么全世界所有调拨现金政策的成效都不会长久。
        里夫斯总结该领域的研究后认为,能动性和自制力因素对学业成绩的影响几乎和认知能力的作用一样大。近期的研究也表明,不同收入阶层人群相应的自制力水平差异很大。研究人员通常用枯燥的测试来检验谁能集中注意力坚持完成任务。在收入水平前五分之一家庭长大的孩子在这些测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可能性是在收入最低那五分之一家庭长大的孩子的2.5倍。
        研究性格随年龄发展的学者普遍认为危言耸听的说教没什么作用。近来一些学校开设的、肤浅的“性格教育”课程也没有什么效果。然而,古往今来的智者发现了至少四种有效途径令攀登过程容易一点。而政府支持的计划在所有的领域中都有用武之地。
        首先,习惯。人如果能改变自己的行为,那就能最终改变性情。在小事上有自制力的人更容易在危难时刻做出有自制力的壮举。高素质的幼儿园、K.I.P.P学校(“知识就是力量项目”的缩写,是美国一个特许学校集团,致力于提高贫困家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亲子训练班,通过鼓励年轻的父母和学生遵守基本礼仪、奉行微小但经常性的自我克制,取得了长久的效果。
        第二,机会。也许你可以通过钢铁般的意志力进行自律。但是大多数人只有看到当下的克制和更好的未来之间具有现实关联时才能拒绝眼前的短暂愉悦。年轻女性如果能够看到有经济条件坚持读完大学的前景,她们成为少女妈妈的可能性就会少得多。
        第三,榜样。性格不是个人单独形成的,而是在社区和长者的潜移默化下培养的。持中间立场的民主党团体“第三条道路”建议政府成立一支“婴儿潮服务队”。现在每天有1万名婴儿潮时代出生的人买进65岁,其中一些人可以加入一个类似于美国国民服务队的组织,帮助低收入家庭攀登社会流动的阶梯。
        第四,标准。人们只有在对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确切想法后才会克己自制。哈佛大学的马丁.韦斯特和其他人的研究表明,某些特许学校学生的自我期望更高,自我要求的标准也更加严格。
        性格发展是一种具有特质性的神秘过程。但是如果家庭、社区和政府能够对人抱以热忱,建立相应的制度,那么,阻碍社会流动、击碎美好梦想的疏离感和不信任感就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