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这一两年里,我几乎把“最动人的美不做暴烈的醉人的进攻”这句话当成自己的人生指南了。
没记错的话这句话是尼采说的。短短的句子里有几层丰富的意思,包括对动人和醉人的区隔,对暴烈进攻的轻度反对,对美的含混解释。
这和当下时代是完全相反的。你每天都能看到很多教程,无论是广告业、媒体业还是商业,无论是发刊词、销售文案、对投资人进行的宣讲还是众筹文案,那些教程都是在教你如何“暴烈而醉人的进攻”。也就是说,告诉你如何富有技巧地抓住别人的情绪,无论是沉醉的情绪还是恐惧的情绪,让他们兴奋、快乐、依赖,然后需要你。
你可以利用最热闹的事件激发的短暂冲动,你可以忽略一些事实让人们看到光明的前景。“制造梦想、销售梦想”,这是多么流行和被推崇的价值观啊。在他人需要你的基础上,你可以做成几乎所有事。
但要信奉与此相反的道理,意味着你要让别人随时明白,你提供的是淡淡的情绪,你希望别人保持对你的距离,甚至请别人警惕你可能会让他们陶醉的那些行为。除了作为一个“作者”,似乎你很难做成别的事。事实上最近连做这样的作者也越来越难了,太多人比你更吸引人,你还怎么混呢?畅销书排行榜上充满了荣耀和恐惧,你还怎么平静呢?
不希望自己醉人和暴烈,这是反时代的。而且事实上,暴烈而醉人的进攻是一种不易获得的技巧,而且它被需要。它可不是针对那些水平不高的人才有用,你会发现,通常越是那些成功的人越容易被此吸引。这说明醉人能力和成功的联系密不可分。
因为暴烈而醉人的进攻,是摆脱平庸的方式中相对简单的一种。说实话,虽然要醉人很难,但更难的是不暴烈不醉人的吸引力,是打“升级”时将底牌亮在桌面上之后还能赢牌。坦白说,仍然是后一种东西更能持久的吸引人,而不需要快速更迭(像每年要换几次的广告文案一样)。但后一种东西很少看到,我都举不出几个大众文化里的例子。——如果只能在平庸和醉人、暴烈之间选一种,我还是建议你选后一种。
而看上我去想选一条特别难的路。这经常让我怀疑自己。几天前,专栏作家韩松落写了一段话,让我猛然一惊,甚至感激得不行。他写道:
渐渐明白邓丽君的歌好在哪里,她的歌没有怨气,即便唱的是“证明你一切都是在骗我”。她不给听歌人的情绪染色,不让忧郁的更忧郁,绝望的更绝望。给别人的情绪染色,是赢得喜爱的快捷方式,在情绪的深渊边推人一把,准保让人一辈子记得你。但她下不了手。到了一定年纪,终于觉得,这是一种道德。
这段话对我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我感觉自己终于意识到了这种“不暴烈不醉人”的动人方式。我相信自己在做一件高级的事,而且它是可能干成的。
而且它一旦干成,说不定会比那些技巧丰富的醉人者做的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