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奸佞也有死党
清末太监李莲英虽然内心阴险狠毒,但在不损害慈禧利益和自身利益的时候,也伪
作善人,对下属给予照顾。所以在宫内,落了一个“体恤”下属的好名声。
慈禧六十大寿时在颐和园中游园。由于工程紧张,园中有些建筑的装修还没竣工。
李莲英为了不使慈禧发怒,就带路绕着走,躲过还没修好的建筑。如果有些地面的方砖
没有铺好,李莲英就紧走几步,站在缺砖的地方,用长袍遮住,挡住慈禧的视线。这些
掩饰使负责修建颐和园的官员感恩不尽。
对光绪皇帝,李莲英也用两面派的手法。光绪三岁时入宫,是李莲英亲自接进去的。
醇亲王夫妇一再托咐他照顾好光绪,还经常给他送厚礼。
李莲英在慈禧与光绪的斗争中,始终站在慈禧的立场上,但在表面上,他对光绪深
表同情。光绪被囚禁在流合时,慈禧派人送给光绪的食物,有时是馊臭的。李莲英常以
请安之机,偷偷地在衣袖中藏些糕点带给光绪,使光绪感恩戴德。在八国联军打进北京,
皇室避难于西安的路上,李莲英见光绪衣着单薄,当着众人的面,脱下自己的外罩给光
绪披上。一路上问寒问暖,照顾得尽心尽力,连下人都为李莲英的善良所感动。
李莲英为人有一定的政治眼光,他连任了同治、光绪两朝内务大总管,与他善于笼
络人心是分不开的。大奸臣秦桧也是此中高手,特别注意施恩给惠,网络党羽。俗话说:
奸佞也有死党,立世为人,尤其是做领导的,谁能少了下属的积极效力呢!秦桧的死党
王次翁就给他帮了大忙。
王次翁是个穷困落魄的文人,他有个同乡叫吕颐浩,曾任当朝宰相,王次翁想去巴
结他,吕颐浩不怎么重视。当秦桧就任宰相时,他又去巴结秦桧,秦桧得知了他的遭遇
后,看出此人贪鄙可用,笑着对他说:“你和吕颐浩本来就不是一路人。”表示出自己
才是他的知音,并立即封他为吏部员外郎,接着又升为秘书少监,起居舍人,中书会人,
真是火箭式的速度。
王次翁对此自然是感激涕零,总在思念着如何向秦桧报效犬马之劳。机会终于来了,
秦桧的投降政策失败,招致了金人更大规模的入侵,爱国臣民纷纷痛斥秦桧的罪行,秦
桧的地位发发可危。于是,王次翁出面解救秦桧了,他对皇帝宋高宗说:“前一阶段对
国家大事,谁也拿不出个准主意,如果因为秦宰相的主张小受挫折便要再换别的人来任
宰相,后来的人也未必比原来的人更高明,而且新人一上台,先是要排斥异党,召收亲
故,纷纷扰扰,没有一两个月休想安定下来,这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希望陛下引以为戒,
别让那些小人的胡说八道钻了空子。”
宋高宗耳朵根子本来就软,信了这番话,秦桧的相位保住了。秦桧对王次翁自然也
十分感激,并重重地报答了他,提拔他为副宰相,后来在迫害岳飞的罪恶活动中,王次
翁又是主要的出谋划策的人物。由于他眼中只有秦桧而没有皇帝,终于遭到皇帝的反感
而被贬官,但秦桧对他始终是恩宠不衰,馈问不绝。
其实,做老板的,当领导的,结下生死之交是必须的,否则会因失去人心而垮台。
三国中,不但刘备会摔孩子,孔明也不示弱。
诸葛亮北伐是有长期规划的,所以采取军队更代制度,每到一定时期,从后方调来
二成新兵,换回同数老兵,既可新陈代谢,又让服兵役的人有机会回家休养。
有一次,司马效率对万魏军迎战,恰巧遇上蜀军更代到期,10万蜀军中调换二成回
乡,老兵只有8万应战,刚到的2万新兵,缺乏经验,作战实力必然大受影响。
蜀军将领非常担心,向诸葛亮建议,要把还乡的2万人也暂时留下。可孔明毕竟老
谋练达,不肯失信于人,他借机施恩,坚持让该遗回的兵士按期按例一律准予还乡。
这话传开,全军将士感动,大家觉得为这样的统帅效力,死也值得。于是,原该回
去的,纷纷请求,志愿留下一战;本应留下的,更加奋战。在战场上,大家奋不顾身,
以一当十,把人数多过三倍的司马茨大军打得落花流水。
2.多建立有用处的关系
现今是市场经济社会,人人自危,人人都有其程度不同的压力感。试想,如果你正
处于只能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或者正处于事业发展的紧要关头,你只能“有事”才“有
人”,如果把友谊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是解决不了生计问题,不利于事业发展的。
“有事”当然包含许多内容。“有事”时才“有人”是当前普遍的现象。“求人”
办事也就是“有人”,为求发展、达到自己的目标,只能办事时甜言蜜语,否则也是办
不成事的,如果“有事”时又“无人”,那只能说明你无法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缺乏
处世办事的能力,缺乏维系人际关系最基本的条件。你不通过“有事有人,无事无人”
地办成几件漂亮的事情,那你的“友谊”只能是虚设。
没有用处的人,你给他帮忙,只能让他空添内疚。多帮有用处的人,并不意味着不
帮好朋友,两者并不矛盾。话又说回来,为人要知恩图报,别人帮了你,而你不图回报,
岂非“不够朋友”吗?
按中国传统心态来看,社交不应该有目标,应该“以清会友,别无所求”,应该奉
行一种无为哲学。谁要是在交往中注重了交往对象的使用价值,然后想方设法接近他、
利用他,这就被认为“太势利”。
根据现代社会的交际观念,社交有三个基本目标。我们不能只强调信息共享、情感
沟通而拒绝相求相助。我们不能把相求相助都当成“势利”来看待。为了相求相助而社
交,这不是“势利”,这是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的一种社会性行为。
我们不妨设想,有这么一个人,他既不能与你信息共享、情感沟通,也不能与你相
求相助,你会与他交朋友吗?恐怕不会。可见,人际交往还是有选择的,选择就是一种
目标的体现。
建立“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分式来说明。首先,要认清目标,接着找有相同需
求的人,最后与之联系,建立关系。也就是说:
目的十有相同需求的人一关系
有人单靠直觉建立“关系”;有人则要努力不懈,才能拓展一点“关系”。前者往
往难以预料结果如何;后者比较知晓拉拢关系的“天时地利”。
“关系”通常要花一点功夫才能取得。一家公司在两个月内即将面临大裁员或破产
的打击,员工应该早有所闻,有人像无头苍蝇不知如何是好,有人则已悄悄地打电话联
络,寻找下一个工作机会,以免和公司“同归于尽”。你可以用全部的银行存款打赌,
这些人一定比慌张失措的同事先找到工作,之后也会继续依靠“关系”,追求更卓越的
生涯。
事实上,“关系”对他们来说就是生命线。和外界保持某种程度的“关系”,消息
才会灵通。要是问他们这些“关系”是怎么来的,恐怕他们也答不上来。这种事并非是
鬼鬼祟祟、见不得人的勾当,而是一般人成功的秘诀。他们了解“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最后,练成了在最不可能的地方得到情报的神功。
善于拓展“关系”的人,是标准的社交高手,不管是在宴会、洽谈公事或私人聚会
上,总是会掌握时机。对这些“沟通大师”而言,人生就是一场历险记——会议室、酒
吧、街角、餐厅,甚至在澡堂里,处处都可以“增广见闻”,因此随时竖起耳朵,收听
精彩的内幕消息或蜚短流长。只要你多走动必有收获。
最会拉关系的人,不但口吐莲花、左右逢源,而且任何蛛丝马迹都逃不过他的法限。
他们就是天生的侦探或是记者,不然也应颁给他们“社会学”荣誉博士。
总而言之,人总是在心里想着身边的“关系”有无用处,看看是否能从双方的需要
上做些文章,以使关系套牢。此乃人之常情,无可厚非。
3.适应新交际圈中的磨合
人的一生会出现许多变迁。从学校到单位,从此地到彼地,从旧环境到新环境,每
个人都少不了这样的经历。每有这种变迁,你都面临着一个陌生的交际空间,要涉足一
个新的交际圈,要重构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段时间就是人际关系的磨合期。在这个
磨合期,如果你处之不当,就会与新环境格格不入;处之得直,你就会很快溶入其中。
如何有效地度过人际关系的磨合期呢?
①摆正自己的新位置。每个人在交际中都有相应的位置,这是交际规律的反映,也
是社会规范的要求。不能正确摆正自己的交际位置,在交际圈中必然显得唐突、冒失、
别脚,也会受到社会群体的责怪、怨愤、抵触、嘲弄、打击。交际关系复杂多变,交际
者难以一眼窥清,不易正确把握。自己在交际圈中到底处于何种地位。如何调适好自身
位置,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面对新环境、新朋友,第一步你要好好认识自己、评
估自己,确定好以什么面孔、怎样的交际基调进入新的交际角色。某重点中学试行校长
负责制,在上级的支持下从普通中学调配三名骨干教师充实师资力量。这三名教师到新
单位时,都有这样的困惑:新单位是重点学校,是保持一个骨干教师的姿态呢?还是表
现出调入教师的谦恭?其中的分寸不好把握。黄老师我行我素,保持本色,结果新同事
有嘲其“不知天高地厚”的。束老师一改往日孤傲性格,待人唯唯诺诺,谦虚恭谨,结
果不仅让人看轻他,还有人怀疑他的能耐。只有张老师洞察交际环境,不动声色,妙得
自然,不断调适自己的交际位置,不仅很快进入了新角色,还很快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摆正自己新位置,是一个精深的过程,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成功的。这其中需要交际
悟性,需要良心的心理素养。保持平常心往往在自己位置调适中起着突出的作用。
③采取沉稳简约的姿态。磨合期是一个双方逐步熟悉,互相适应,彼此认同、悦纳
的过程。人与人的差异情形万千,总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和冲突。你作为一个新面孔,
在进入陌生的交际领域的时候,一开始就无所顾忌,目空一切,张牙舞爪,是无法与他
人磨合的。这似乎是外向性格者、青年人常有的现象,也是应该克服的问题。采取沉稳
简约的交际姿态才是得宜的,更有助于实现你与新环境的磨合。这是一个以静观动的方
法,在你自我保留节制中,你会对新的交际环境作个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和把握,从而
有针对性有实效地实现与新环境的契合和交融。表面上看来这是一种消极的方式,实质
上是一种策略,是一种更积极有效的技巧。那所重点中学专为调人的三名教师开了个欢
迎会,气氛十分热烈。这所学校的老师表现出很好的素质,唱念做打、弹拉说唱,样样
像模像样。热情的老师们当然不会冷了新来的教师,纷纷要他们“来一个”。黄老师坐
不住了,操起乐器,亮起嗓子,摆开把式,真刀实枪地拿出了看家本领,将其才华横溢
的本色表现得一览无余。张老师在这种气氛中安然地欣赏着别人的表演,在大家再三鼓
噪下才慢条斯理地开始诗朗诵,那(春夜喜耐刚念了四句,就躬身“谢幕”了,怎么着
也不愿“就丑”了。张老师的做法恰到好处,给人一种“整坛醋不晃”的感觉,大家都
对他产生了好感。
③保持适当的距离。人际关系密切程度通常是表现在人际距离上的。双方关系亲密,
相互间距离较近;双方关系疏浚,相互间距离较远。与新同事新朋友初处,彼此不熟识、
不了解,关系刚刚形成,距离自然是较大的。你若生硬地去与人亲近,则有违交际规律,
对方不仅不会作出友好表示,还会产生反感情绪。这种适得其反的效果,会把你置于被
动地位。保持适当的距离,能给对方冷静地观察你认识你的机会。你们会在逐步熟悉和
了解中,实现思想的沟通,情感的交融。你们的关系慢慢亲密了,彼此的距离就会悄然
隐去。保持距离重在适当,掌握在对方认可接受的范围内,并能有效地促使双方互相吸
引。束老师到了新学校一开始就想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见到每一位教职工都做出亲热
的表示。有时他还装出很随意的样子,大方地到陌生老师家拿这拿那,结果把自己弄成
一个很令人讨厌的角色。黄老师则正好与柬老师相反,对任何人都昂然相对,担人于千
里之外。还是张老师做得合适,把自己的热情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显得自然得当。
④有效地实现角色转换。变换了生活空间,人的社会角色会随之改变。若心理调整
不过来,行为不能重新校正,你就无法适应新环境,左右碰壁,别人也会对你产生诸多
误解和非议,你就难免成为一个与新环境格格不入的人。人是能动的,环境是不以人的
意志为转移的,人应主动适应新环境,没有理由要求新环境去迁就你个人。所以进行角
色转换应是一种自动行为,而且尤其应在有效二字上下些功夫,实现角色适时适当的成
功转换,将自己完完整整、及时可靠地变成新环境中的新成员。张老师是一位语文教师,
在普通中学时年年高三把关,到了重点中学,情形不一样了。这里出类拔萃的教师很多,
高三把关自然没有张老师的份。即使你有绝顶能耐,别人也有个认识的过程。所以张老
师想得很开,不像黄老师去争去吵,而是要求带高一。他这一合情合理的做法,是基于
对自己价值重估、角色校正的。结果他再次赢得了人们的好感。而黄老师那有欠斟酌的
举动,让领导和同事产生了误解。
⑤培养交际勉力。交际的最高境界是人与人之间互相吸附,难舍难分。寻求磨合途
径当然要在这方面想办法。一个人在交际中形成对别人的吸引力表现为他的交际勉力。
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综合体。包括人的形象、知识、品德、能力、语言、幽默等多层次
多方面的内容。一个充满交际魅力的人,别人会主动亲近他、接受他、适应他,人际之
间的差异、矛盾会得到有效消除,人际关系磨合会呈水到渠成之势。所以面对新环境、
新朋友,根本的主要的还是培育出自己独特的交际勉力,给自己创造一个有利的交际环
境,给自己带来一个理想的交际地位。黄老师和束老师起初交际情况并不美妙。由于准
备不足,调控失当,在新学校并没有有效打开局面,有不少教职工对他们有误解。但他
俩到底是骨干教师,在一些方面颇具独到之处。比如束老师书法堪称一绝,利用业余时
间为大家表演书法绝技,给人美不胜收的感觉。这给束老师增添了不少交际光环。再如
黄老师很会说笑话。别看他平日趾高气扬的样子,但他在三人一堆五人一伙中,三言两
语便会把人逗弄得忍俊不禁。不知不觉中,大家忘了他的傲慢劲,对他渐生好感。现在
柬老师和黄老师都与张老师一样实现了与新同事的磨合,成为新学校中受欢迎的教师。
最近张老师还因群众关系好,业务能力强,被提拔为副校长,成为一个令人信服敬重的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