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礼仪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而礼仪是文化的载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思想行为与礼节。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正确地行为与使用礼节。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中国传统日常礼仪

行走之礼——在行走过程中同样注意人际关系的处理,因此有行走的礼节。古代常行“趋礼”,即地位低的人在地位高的人面前走过时,一定要低头弯腰,以小步快走的方式对尊者表示礼敬,这就是“趋礼”。行走礼仪中,还有“行不中道,立不中门”的原则,即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应该靠边行走;站立不可站在门中间。这样既表示对尊者的礼敬,又可避让行人。
见面之礼——人们日常见面既要态度热情,也要彬彬有礼。如何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规矩。比如一般性的打招呼,在上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上述社交场合外,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现今跪拜礼只在偏远乡村的拜年活动能够见到,一般不再施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传入的握手礼。
入坐之礼——社会礼仪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种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规,如果盲目坐错席位,不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会为失礼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种席次,最好的办法是听从主人安排。室内座次以东向为尊,即贵客坐西席上,主人一般在东席上作陪。年长者可安排在南向的位置,即北席。陪酒的晚辈一般在北向的位置,即南席。入坐的规矩是,饮食时人体尽量靠近食案,非饮食时,身体尽量靠后,所谓“虚坐尽后”。有贵客光临,应该立刻起身致意。
饮食之礼——饮食礼仪在中国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们以“以飨燕之礼亲四方宾客”,后代聚餐会饮也常常是一幕幕礼仪活剧。迎宾的宴饮称为“接风”、“洗尘”,送客的宴席称为“饯行”。宴饮之礼无论迎送都离不开酒品,“无酒不成礼仪”。宴席上饮酒有许多礼节,客人需待主人举杯劝饮之后,方可饮用。所谓:“与人同饮,莫先起觞”。客人如果要表达对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谢意,也可在宴饮的中间举杯向主人敬酒。在进食过程中,同样先有主人执筷劝食,客人方可动筷。所谓:“与人共食,慎莫先尝”。古代还有一列进食规则,如“当食不叹”、“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投骨于狗”等,主客相互敬重,营造和谐进食、文明进食的良好氛围。
拜贺庆吊之礼——中国自古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相互关怀、相互体恤,在拜贺庆吊中有许多仪礼俗规。拜贺礼一般行于节庆期间,是晚辈或低级地位的人向尊长的礼敬,同辈之间也有相互的拜贺。如古代元旦官员朝贺,民间新年拜年之礼。行拜贺礼时,不仅态度恭敬,口诵贺词,俯首叩拜,同时也得有贺礼奉上。庆吊之礼,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经历诞生、成年、婚嫁、寿庆、死亡等若干阶段,围绕着这些人生节点,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礼仪。子孙繁衍是家族大事,诞生礼自然隆重热闹。婴儿满月时,亲戚朋友纷纷上门恭贺,并馈赠营养食品与幼儿鞋帽衣物。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现代成年礼的年龄在18周岁,学校举行集体的成年宣誓仪式,强调青年人的成年意识。婚嫁是人生的大事,社会十分看重。婚礼有六道程序,所谓“周公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宋代简化为纳采、纳币、亲迎三礼。婚礼的高潮在亲迎,新郎要到女家亲自迎娶新娘,新婚夫妇拜堂之后入洞房,行结发礼与合卺礼。大婚之日,亲友纷纷前来恭贺,主人要大宴宾客。寿诞礼,一般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举行。生日那天有庆生仪式,亲友送寿礼致贺。最后一道人生仪礼是丧礼,谁也逃脱不了。中国人重视送亡,丧礼发达。人死于正命,是白喜事。亲戚朋友都来吊唁热闹。为了表示哀悼心情,人们要奉上挽联、挽幛或礼品、礼金。亡者一般在三五天内入殓安葬。拜贺庆吊之礼显示了人们相互扶助的社会合作精神与社会团结的气象。
中国人的礼制精神是亲亲爱人,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如果地位高的人屈尊结交比他地位低的人会得到很好的社会效果,“若要好,大敬小”。并且敬人不仅是礼貌的姿态,或仅为礼仪性的表示,而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恭敬,礼节就成为了虚套,这就不符合的礼义标准。礼俗中诚敬谦让,和众修身的礼义原则在当代社会仍然值得提倡。当然现在我们对礼俗的继承是一个复杂问题,需认真辨析,择善而从。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中国家谱:族规十条

        教家之道,千条万绪,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为父兄者不可不知,欲求好子孙,末有不自贤父兄培植而来者也。教子之方,莫要于读书。必能读书乃能明理,能明理始能成器,始能保家,至进取成名。登科、发甲,固视乎命运。然超琼所识科甲中人,其家三世读书而发始达者,十居八九;若先世目不识丁,而其身崛起田间,至登甲、乙榜者,百中仅一二焉。俗语所以胡“书读三世发“之言也。兹所定族规十条,皆幼时闻于吾祖、吾父,所以教吾兄弟者之言。即族祖南村公、族叔宇喧公平日所以教族人者,亦末尝不同。故纂而存之,刊之于谱,愿与族之子弟,世世共遵守之。或有遗漏及应添立规条,异日重重刻时,固可增入。 
   奉祖先:水源木本,理不可忘。但思身所自来,则由吾父而吾祖,一一追溯,虽十世、百世固不得以为远也。奉先思孝,古训昭垂,帝王且然,况大夫、士庶哉。吾家自远祖以来所立家规:凡先世考妣生日、忌辰,家中必当设祭之礼岁首、岁除、端午、中秋亦如之。新岁暨清明,必相率扫墓,古人所谓上冢也。各家无论老幼,必当亲诣墓前,行三叩首礼。虽大风雨雪,不得惮劳。此乡族所同,子孙宜永永循守。庶几因时感慕,不至忘春露、秋霜、之恩乎。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但有心知,亦可共明此理也。 
   孝父母:属毛离里,怀抱恩深;择傅延师,劬劳念切。苟或不孝,禽兽何别。但不孝匪一端,如《孟子》言,世俗所谓不孝者五,大略该之。而好货才防、私妻子,尤为乡俗通弊,不可不以为切戒。至于违犯教令,律有明条。凡子孙于父母及父母,骂者罪即绞决;殴则斩决;杀者凌迟处死。例禁森严,虽下愚亦当知畏。苟念生我、鞠我、抚我、育我之德,则服劳、致敬、就养,无方天性所流,自有不能已者,何至尚有忤逆哉。倘有不孝之子,合族须预为教戒,俾知悛改。庶免酿成枭,贻累族人。 
   和兄弟:长枕大被,天子且然;让枣推梨。昔人称美。但人家兄弟,当幼小时无不十分友爱。其后之不睦者,大抵因妻子、争财产而已。抑或此贫彼富,有求莫应,若秦、越人之相视。同气参商,半皆由此。夫一父之子,即非同胎共乳,有前后嫡庶之别,亦属一气所生。骨肉至亲,尚成嫌隙,子孙尤而效之,有不破家者乎?堂从兄弟,尚宜和睦,况在同气乎?族中宜互相教戒,共笃友于,则出入怡怡,家风不陨,亦同宗之光矣。 
   睦宗族:贵贵贤贤,义无偏诎亲亲长长,分有常伸.凡子姓之分支,皆祖宗之一脉.尊卑之分,轶然不淆.长幼之情,蔼然相浃。喜则相庆,忧则相吊。贫弱之一,富实者宜时周恤之。愚鲁之徒,贤智者 时教导之。总以相扶、相助为念。至干尊长,尤不得与卑幼戏谑,致为有识者所笑。此吾乡之陋俗,不可不切戒矣。 
   和乡邻:岁时款洽,谊笃比邻;患难扶持,世称会里。我先世以忠厚传家,凡属子孙,务必谦虚乐易,与人无争。不得恃血气以凌人,逞奸诈以滋事,徒害邻里,终累身家。若有不肖子弟,恃强恃诈,或倚仗族人之势,欺侮乡党者长辈亟戒责。尤宜念睦任恤之风,实为古道,待人务从乎厚,处世毋涉乎骄。至于修桥、补路、拯溺、救饥、恤寡、孤、劝善、教不能诸事,凡有益于桑梓者,量力行之。生长聚族之邦,其亦共有所赖也夫。 
   教子弟:子弟以读书明理上。为父兄者必延聘名师,慎择益友,俾得朝夕渐摩,学问有所成就。遇则掇科取第,不遇亦不不失为通人。光前裕后之图,计莫逾此。其有资质不能读,及力不能读者,则为农、为工、为商,即佣雇营生,亦属正业。总当责以勤俭,教以安分,令其学为好人,切不可任令游手好闲,习致败坏家声。至于富贵之家子弟,性质即 有琰刘,亦当以师为约束 ,切铁骄养溺爱,终受必家之富。所谓子孙虽愚,经书不可读也。 
   戒习染:习俗之坏人子弟,事不一端。其显者则嫖也、赌也、洒也、烟也、而近年尤有入会、结盟等恶习也。江湖无赖随处煽诱,年轻子弟每为所牵。轻则有玷行为,重则显干法纪,其祸不可胜言。 即 轻薄之行,狷利之语,戏谑、骂詈、欺诞 、狂佻,市井 恶少情形,为大雅所深鄙,亦当引为切戒。至于干预词讼,习以为能,亦非立身之道,歇若不人公门之为愈乎。又隶卒贱役,例不准其子孙与考,凡族中子弟虽至贫困,应不准当差。违者黜之勿齿。 
   奖名节:忠臣孝子,代有表章;潜德幽光,岂容湮没.族中如有孝子、悌弟 、义夫、节妇,确有实迹 未经旌奖者,应由族人备录行状,会众覆实,联名举报,或请匾额,或请旌表。斯亦一族与有荣焉之事,不可不知。 
   慎婚嫁:玉洁冰清,固称佳偶;荆钗布裙,不失良姻。凡族姓为男配,为女择婚,必须清白之家,门户相当者,方许联姻。不得贪图财物,轻信冰人,不辨熏莸,苟且作合。万一误结朱陈,使日后儿女竟不齿于乡曲,深为可惜。嗣后,如有不分良贱,不论可否,与奴隶娼优等为姻者,合族公屏之,不复与齿。 
   急赋税:践土食毛,自应输赋;急公好义,岂许逋粮。况国家惟正之供,按季征收,如额而止,先后不免。何苦延挨观望,伺候公庭,自取鞭扑耶?凡吾族于本户地丁漕粮各项,须依期投纳。即近年筹饷捐输,亦朝廷万不得已之举,亦不可逾延拖欠。庶催科不扰,门户晏如,岂非乐事?至佃田耕种,亦宜早纳年租。荒歉求减,必须情理相商。族中宜交相劝导,谕以急公。此所谓国课早完,自得至于乐者也。
家规 
   尊祖敬宗,和家睦族,毋致因利害义,有伤风化。 
   祠宇整修,春秋祭祀,毋致失期废弛,有违祖训。 
   各宗坟墓,山林界止, 毋致缺祀失管,有被占据。 
   读书尚礼,交财尚义,毋致骄慢啬吝,有玷家声。 
   富勿自骄,贫勿自贱,毋致恃富疾病,有失大礼。 
   婚姻择配,朋友择交,毋致贪慕富豪,有辱宗亲。 
   周穷恤匮,济物利人,毋致悭吝不为,有乖礼体。 
   珍玩厅巧,丧家斧斤,毋致贪爱蓄藏,有遗后患。 
   冠婚讲礼,称家有无,毋致袭俗浮奢,有乖家礼。 
   房舍如式,服饰从俭,毋致僭侈繁华,有于例禁。 
  凡我族,如有不肖子孙玷辱祖宗,必须公同告庙出族,以全清白家风。然系万不得已之事,须郑重,慎经率。各开后: 
   大不孝者,出。如骂詈父母、夺产、养之类。大不悌者,出。如骂伯叔、殴辱兄嫂、凌虐弟侄之类。为盗贼者,出。为奴仆者,出。为优伶者,出。为皂录者,出。妻女淫乱不制者,出。盗卖祭产者,出。盗卖荫树坟石者,出。 
   以上十有犯者,族长传单通知合族会集,告于祖庙,吊齐各谱,削去名字,祠墓不得与祭。但须确有实据,众论佥同,方准出族。如其传影响,总宜容隐。所谓罪疑惟轻,以存厚道。凡有过失,另当酌其轻重,以示罚。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传统礼节丢不得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Forums: 

        成人之后,感恩心逐渐在心中生芽。春节回到老家,就颇想到长辈亲戚家走走。礼虽不多,无非一份点心或者两瓶酒之类,但出来进去,无不都是笑容、关怀和亲情,心中的快乐,比年幼时收压岁钱都甚。
        返得京城,思绪仍不时飘回老家。高龄的爷爷姥姥见儿孙进门,笑得合不拢嘴;患病的舅舅见人来探望,分外健谈。如今有了新农合,他的脸上尽管有病容,但再无往昔那种无钱治病的忧愁。咂摸他们那些质朴真诚的家常话,回味聊天听来的人情故事,仿佛仍被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感情氛围所包围。
        这份温暖为何叫人这般留恋?一是因为离家多年,亲情在不知不觉中淡漠了。二是在大城市中生活,情感结构单薄,心中乏有感动。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原有的以血缘、家族、邻里、大院等维系和培育起来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逐渐弱化和瓦解,代替这些载体的是城市中的社区(小区),但显然城市还并未形成成熟、有效的社区文化,小区沦为了一座又一座的睡城,人们掉入了人际关系的山谷之中。这无疑会对人的内心和社会的走向产生影响。
        君不见,今人之间,颇得远交近攻之真意。自我保护多于敞开胸怀,功利心多于真感情。朋友逐渐被注解为人脉,邻里之间,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隔墙亦不知居者其谁。有时候,会有一种感觉,城市是由各种服务、交换、协作组成,仿佛情感的沙漠。
        只有回到所谓的基层,在相对仍旧重视血脉宗亲的老家过春节,才能体会到自己是一个与很多人有着血缘、友谊、恩情等等情感联系的人,而这个家园也是一个相互之间充满联系的整体。中国多少个节日,都融合着亲朋之间的维系和关怀。所谓的年味,当还是这样一份亲情味、人情味。
        从前总感到,传统社会过度的礼节淹没了人性,以物质衡量感情更脱离了“礼”本身,所以对各种人情世故和繁文缛节常有反感,此时却感到矫枉过了正。当今这种以保护隐私为名的独善其身,久而久之便会斩断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人情味自然也就淡化乃至消失了。而人是社会动物,脱离了群体,失却了在互相的依托和矛盾中打磨、经营、玩味的过程,就难于完善和丰满,更不能获得长久的安全感。
        一个方便舒适、文明典雅的社会是每个人的渴望所在,但我们不能忘记,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核心还是情。心中有了情,人与人之间会多一份惦记、牵挂,有了情,自会生发真善美,社会中也便多些宽容,和气会无形中压倒戾气,百炼钢也便化为了绕指柔。
        拜这个春节所赐,方觉对今时而言,传统礼节弥足珍贵,丢不得。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3-02/16/content_571936.htm

中国丢失了的礼仪

       任何有头脑的中国人,都可以看出中国的礼仪向野蛮时期倒退,有些简直连野蛮时期都不如。铸成如此大错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说起来恐怕对不住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今天,我说两个例子,赞同的来顶个贴,反对的除删贴以外,随便怎么都行。
       首先说称呼吧,我要说句对不住各位老大的话,每当面对陌生人的一刹那,我真的不知道如何称呼对方。同志/师傅/先生/帅哥/小姐/美女/女士等等。每次,我想了又想,仍不能确定。叫同志,在社交场合已经过时了,但工作中又不能不叫。叫师傅,工人基本都已经下岗,沦为弱势群体,总觉得有点不合适了。叫先生,在大城市还习惯,中小城市难以普及。叫帅哥,除非每个男人长得都象刘德华等明星哥哥,否则,就是张冠李戴兼东南西北。
       现在,不但男同胞难以称呼,女同胞也同样如此。叫小姐,不,千万别,在国外叫正常,在国内就不能这样叫。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小姐专指从事性服务工作的女性成员。叫美女,我总感到似乎不那么贴切的样,尤其对脸上长着蝴蝶斑的女同胞叫不出口。叫女士,和先生一样,只可以在大城市叫叫。唉,非我顽冥头脑不开窍,实在是称呼事大,马虎不得也。一旦叫得不准确,双方都会起尴尬。在西方,无论啥地方,见男人叫先生,见女人叫小姐,便万事大吉。在中国古代,男人叫公子,女人叫娘子,遇到坐轿子的叫老爷,看见做官的叫大人。正正派派,干干脆脆,根本不要考虑。(嘿嘿,特别是叫“同志”,多不好意思呀,原来在西方是指同性恋的。)
       按下称呼不表,我接着说交通,一个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汽车等于没有腿的世界,无论到哪里,都得坐车出去,不坐车走一两里路可以,再远一点不但这腿不争气,重要的是时间宝贵,耽搁不起。自从交通发达以后,交通秩序是最敏感的文明形象。换言之,交通秩序是一个国家和他的人民是否拥有礼仪行为的一面镜子。我不曾去过美国和日本,但从书中了解到这两个国家的交通秩序有条不紊,早以誉满天下。我只去过香港,香港地盘虽小,人口密度仅次于日本东京,但是,很少出现堵车现象。遇到斑马线,所有的车都不敢直闯,反而缓缓停住,让行人先行。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大约在中国北方某个中等城市,出台一部地方交通法规,白纸黑字写着在马路上车子撞行人不要负担任何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就更不用说了,一句话:车子撞行人撞也白撞。呜呼,我们的同胞竟如此蔑视自己同胞的生命。闲话少说,现在着重说到中国的交通秩序问题,无论是大城市的,也无论是中小城市的,没有一条不堵车的马路,不分路宽路仄,人多人少一个样。(这里把正常堵车现象除外)堵车的原因百分之九十九是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有的乱停乱摆,有的在不该掉头的地方掉头,有的超速行驶,有的趁机加塞,有的直接闯红灯,有的抢道,有的转弯不减速。有时,我会观看十字路口的车子等红灯,有几辆车子停车时不越过白线的呀。据说,因为不系保险带的缘故,发生车祸时死亡率增加百分之五十。可中国有几个司机在开车时身上扣着保险带的?
       孔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大意是一个国家光讲和谐不行,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中国传统生活礼仪遭受冷落 遵循者不足两成

        宴席上首席为长末席为卑,奉茶时八分满为宜,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见面时行拱手礼……这些中国传统生活礼仪,曾被我们祖先视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规矩。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还讲不讲这些规矩?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就该话题进行了一项有3622人参与的调查(其中“80后”占55.0%,“70后”占32.2%)。结果显示,仅16.1%的人在生活中还遵循传统礼仪,70.8%的人只保留了部分常用的礼仪,12.0%的人直言“保留得很少”,还有1.0%的人表示“几乎没有保留下来”。
  北方人比南方人
  更注重传统礼仪?
  “我觉得传统生活礼仪很重要,但我了解很少。”中国政法大学研二学生杨丹说,“我们是三口之家,平时和父母都像朋友一样相处,不会在乎传统礼节。过年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时,在父母提醒下,我们才会注意一些座次之类的基本礼仪。”
  杨丹的观点代表了当下很多年轻人对传统生活礼仪的看法。调查发现,85.9%的人认为传统生活礼仪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性,其中25.3%的人认为“很重要”。但只有55.1%的人对传统生活礼仪有一些了解,表示“非常了解”的人仅占7.0%。
  在网友心目中,对传统生活礼仪保留得最多的三类人群分别是:“老人”、“农村人”、“北方人”。保留得最少的三类人群分别是:“年轻人”、“东部人”、“城市人”。
  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女子学院教授蒋璟萍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传统生活礼仪有的被继承下来,有的出现了变化,有的已被完全抛弃。总的来说,年长者保留得多一些,青年一代保留得较少,少年儿童对传统社会的生活礼仪几乎毫无概念了。
  忽视传统礼仪
  因西式礼仪冲击?
  哪些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调查显示,73.3%的人认为是由于“现代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使用传统礼仪的空间小”;67.3%的人表示是因为“缺少学习传统礼仪的机会”;44.0%的人认为是“传统礼仪太繁琐,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另有54.0%的人认为,青少年忽视中国传统礼仪源于西式礼仪的冲击。
  “其实这与中国过去百年来强调与传统决裂的历史有关。”全国政协委员、人文科学学者李汉秋教授指出,正常情况下,传统礼仪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在其发展过程中,适应社会的自然会被保留,不适应的就会被淘汰。但因为某些历史原因,我们失去了这种连续性,造成现在两代人不知传统礼仪为何物的状况。
  在蒋璟萍教授看来,西方礼仪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到中国来,让很多年轻人承认和追逐,但是这种冲击并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最大问题是我们正处在一个旧‘礼’已去、新‘礼’未成的时代,当务之急是如何基于社会发展需要,重构‘中国之礼’。”
  讲传统礼仪
  是上一代人的事儿?
  本次调查显示,对于传统生活礼仪,80.8%的人认为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61.8%的人认为,传承传统生活礼仪也得去粗取精,选择其适用现代生活的部分。
  此外,66.0%的人认为,礼仪应是发自内心的素养,过于强调传统形式并不合适;另有30.8%的人表示,传统礼仪虽然很有价值,实际中却很难操作。
  “严格遵守礼仪是提高人们内心修养的基础。”在蒋璟萍看来,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
  “都什么时代了?讲传统礼仪都是上一代人的事儿。”陕西安康市的张阳认为,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用事事都拘泥于传统礼仪。
  在蒋璟萍看来,对传统礼仪的认同,就是对自身文化认同与自信的表现,它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与向心力。比如日本人虽然有现代的生活方式,但毫不影响他们对自己传统礼仪的认同与传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仍旧会鞠躬,正式场合也始终会有和服出现。相比之下,对于中国的传统礼仪,我们早已不知所以。
  “礼仪还是社会行为的校正器,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告诉人们,哪些行为是有礼的、善的、美的,哪些行为是无礼的、恶的、丑的,从而引导人们扬善抑恶、趋美避丑,对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均有很强的调节作用。”蒋璟萍说。
  调查显示,78.2%的人认为,在现代社会提倡传统生活礼仪,有利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73.6%的人认为其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68.6%的人觉得“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向心力”;62.2%的人表示,提倡传统生活礼仪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与国家“软实力”。
  “为什么我们的路越修越宽,却越来越拥堵;人的自由度越来越大,人情却越来越冷漠;生活越来越好,心情却越来越烦躁;国家硬实力越来越强,软实力却越来越受诟病?”面对这些疑问,蒋璟萍教授感叹,“是时候该重视礼仪建设了!”
  对于礼仪建设,李汉秋教授提醒:“礼仪是一种社会积累,礼仪建设不能希望依靠颁布‘准则’一蹴而就,它需要靠持续不断的提倡,更需要靠每个人在日常点滴中以礼律己。”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文明与着装

文明与着装

文明,自然是相对于落后和愚昧而言的,而城市的文明首先应该体现在外部特征上。合理、优美、清洁、色彩斑斓的城市结构等“硬件”设施显然是必要的,其次就应该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是指那些可以代表城市人文景观的人,我把他们叫做“城市形象代言人”,比如售货员、公交车司乘人员、警察、清洁工人、建筑工人等等。

在一个城市里,“城市形象代言人”不但影响着城市的面貌,也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公交车是城市的血脉,公交司乘人员则是这一血脉上重要的组成部分,司机和乘务员如果都有统一的着装、规范的服务,那么,给乘客的感觉将会怎样?还有血脉的另一组成——出租车司机,他们为什么就不能统一着装呢?这一点,商场和酒店做得比较好。还有,我们平时看到的警察(以及其它司法人员),他们有多少是衣帽齐全的呢?不戴警帽似乎成了习惯!还有建筑工人,他们散布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常常成为城市风景的一部分,而现在的建筑行业,尤其是小工程,都是包工队在干,没有统一的工作服。对了,还有学生和教师,学生一定要养成穿校服的习惯,教师也要有教师装等等。所以呢,我个人觉得,在“城市形象代言人”的着装和行为上,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不但落实要全面,监管还要到位,检查和督察要永远严厉。

  实际上,如果在着装问题上高度重视,那么,城市的“界面”必将焕然一新,给人以文明先进的感觉,市民也会在无意中提升自己的文明程度。补充一点,“城市形象代言人”的服装一定要做工精细、美观、合体、面料考究,每季每人两套,这样能减少有衣不穿,穿了别扭的毛病。要倡导相关从业人员有一种不穿着装可耻、穿了着装荣耀的风尚。

其实,人的素质是有伸缩性的,当人们置身在一个清洁高雅的环境里,他自然就约束了自己的行为;而如果人们身处肮脏混乱的环境中,他就不会考虑很多,甚至觉得随地吐痰、扔垃圾是很正常的事了。这便是人性,城市的文明建设就要符合人性。

        一般人员的着装也有标准可循:

 个体

        在着装时,既要认同共性,但又绝对不可以因此而磨灭自己的独特个性。着装要坚持个体,具体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着装应当照顾自身的特点,要作到“量体裁衣”,使之适应自身的条件,扬长避短。第二,是着装应创造并保持自己所独有的风格,在允许的条件下,着装在某些方面应当与众不同。切勿穷追时髦,随波逐流,使个人着装千人一面,毫无特色可言。

整体

        着装其各个部分不仅要自成一体,而且要在整体上做到相互呼应,尽可能地显得完美、和谐。如果是着装的各个部分之间缺乏联系,那么再完美对你来说也是毫无意义。着装要坚持整体性,要注意两个方面。其一,是要恪守服装本身约定俗成的搭配。例如,穿西装时,应配皮鞋,而不能穿布鞋、凉鞋、拖鞋、运动鞋。其二,是要使服装各个部分相互适应,局部服从于整体,力求展现着装的整体之美,全局之美。

整洁

        无论何时何地,人们的着装定要力求整洁,避免肮脏和邋遢。着装要坚持整洁,体现于下列四个方面:一:不允许它又折又皱,不熨不烫;二:不应又残又破,乱打补丁,至于成心自残的“乞丐装”,在正式场合应禁穿;三:不应当又脏又臭,令人生厌。不要以任何理由搪塞应付而穿脏衣;四:对于各类服装,都要勤于换洗,不应允许其存在明显的污渍、油迹、汗味与体臭。

适宜

        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穿着服装。日常生活中,不仅要做到会穿衣戴帽,而且要努力做到适宜着装。着装的适宜性,主要是要求着装适宜大方,符合社会的道德传统和常规做法。它的具体要求,一:要忌穿过露的服装。在正式场合,袒胸露背,暴露大腿、脚部和腋窝的服装,应忌穿。在大庭广众之下打赤膊,则更是在禁止之列。二:要忌穿过透的服装。倘若使内衣、内裤“透视”在外,令人一目了然,昭然若揭,当然有失检点。若不穿内衣、内裤,则更要禁止。三:要忌穿过短的服装。不要为了标新立异,而穿著小一号的服装。更不要在正式场合穿短裤、小背心、超短裙这类过短的服装。它们不仅会使自己行动不便,频频“走光”、“亮相”,而且也失敬于人,使他人多有不便。四:要忌穿过紧的服装。不要为了展示自己的线条而有意选择过于紧身的服装,把自己打扮得像“性感女郎”,更不要不修边幅,使自己内衣、内裤的轮廓在过紧的服装之外隐隐约约。

技巧

        各种服装,都有着自己不同的搭配和约定俗成的穿法。例如:穿单排扣西装上衣时两粒钮扣的要系上面一粒;三粒钮扣的要系中间一粒或是上面两粒;女士穿裙子时,所穿丝袜的袜口应被裙子下摆所遮掩,而不宜露于裙摆之外;穿西装不打领带时,内穿的衬衫应当不系领扣等等。这些都是属于着装的技巧。着装的技巧性,主要是要求在着装时要依照其成法而行,要学会穿法,遵守穿法。不能不知道,更不可以另搞一套,以免为此而贻笑大方。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