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礼节丢不得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Forums: 

        成人之后,感恩心逐渐在心中生芽。春节回到老家,就颇想到长辈亲戚家走走。礼虽不多,无非一份点心或者两瓶酒之类,但出来进去,无不都是笑容、关怀和亲情,心中的快乐,比年幼时收压岁钱都甚。
        返得京城,思绪仍不时飘回老家。高龄的爷爷姥姥见儿孙进门,笑得合不拢嘴;患病的舅舅见人来探望,分外健谈。如今有了新农合,他的脸上尽管有病容,但再无往昔那种无钱治病的忧愁。咂摸他们那些质朴真诚的家常话,回味聊天听来的人情故事,仿佛仍被一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感情氛围所包围。
        这份温暖为何叫人这般留恋?一是因为离家多年,亲情在不知不觉中淡漠了。二是在大城市中生活,情感结构单薄,心中乏有感动。
        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原有的以血缘、家族、邻里、大院等维系和培育起来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逐渐弱化和瓦解,代替这些载体的是城市中的社区(小区),但显然城市还并未形成成熟、有效的社区文化,小区沦为了一座又一座的睡城,人们掉入了人际关系的山谷之中。这无疑会对人的内心和社会的走向产生影响。
        君不见,今人之间,颇得远交近攻之真意。自我保护多于敞开胸怀,功利心多于真感情。朋友逐渐被注解为人脉,邻里之间,鸡犬相闻而老死不相往来,隔墙亦不知居者其谁。有时候,会有一种感觉,城市是由各种服务、交换、协作组成,仿佛情感的沙漠。
        只有回到所谓的基层,在相对仍旧重视血脉宗亲的老家过春节,才能体会到自己是一个与很多人有着血缘、友谊、恩情等等情感联系的人,而这个家园也是一个相互之间充满联系的整体。中国多少个节日,都融合着亲朋之间的维系和关怀。所谓的年味,当还是这样一份亲情味、人情味。
        从前总感到,传统社会过度的礼节淹没了人性,以物质衡量感情更脱离了“礼”本身,所以对各种人情世故和繁文缛节常有反感,此时却感到矫枉过了正。当今这种以保护隐私为名的独善其身,久而久之便会斩断人们之间的感情联系,人情味自然也就淡化乃至消失了。而人是社会动物,脱离了群体,失却了在互相的依托和矛盾中打磨、经营、玩味的过程,就难于完善和丰满,更不能获得长久的安全感。
        一个方便舒适、文明典雅的社会是每个人的渴望所在,但我们不能忘记,一个社会最重要的核心还是情。心中有了情,人与人之间会多一份惦记、牵挂,有了情,自会生发真善美,社会中也便多些宽容,和气会无形中压倒戾气,百炼钢也便化为了绕指柔。
        拜这个春节所赐,方觉对今时而言,传统礼节弥足珍贵,丢不得。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3-02/16/content_571936.htm

中国丢失了的礼仪

       任何有头脑的中国人,都可以看出中国的礼仪向野蛮时期倒退,有些简直连野蛮时期都不如。铸成如此大错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说起来恐怕对不住我们这个五千年文明古国。今天,我说两个例子,赞同的来顶个贴,反对的除删贴以外,随便怎么都行。
       首先说称呼吧,我要说句对不住各位老大的话,每当面对陌生人的一刹那,我真的不知道如何称呼对方。同志/师傅/先生/帅哥/小姐/美女/女士等等。每次,我想了又想,仍不能确定。叫同志,在社交场合已经过时了,但工作中又不能不叫。叫师傅,工人基本都已经下岗,沦为弱势群体,总觉得有点不合适了。叫先生,在大城市还习惯,中小城市难以普及。叫帅哥,除非每个男人长得都象刘德华等明星哥哥,否则,就是张冠李戴兼东南西北。
       现在,不但男同胞难以称呼,女同胞也同样如此。叫小姐,不,千万别,在国外叫正常,在国内就不能这样叫。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小姐专指从事性服务工作的女性成员。叫美女,我总感到似乎不那么贴切的样,尤其对脸上长着蝴蝶斑的女同胞叫不出口。叫女士,和先生一样,只可以在大城市叫叫。唉,非我顽冥头脑不开窍,实在是称呼事大,马虎不得也。一旦叫得不准确,双方都会起尴尬。在西方,无论啥地方,见男人叫先生,见女人叫小姐,便万事大吉。在中国古代,男人叫公子,女人叫娘子,遇到坐轿子的叫老爷,看见做官的叫大人。正正派派,干干脆脆,根本不要考虑。(嘿嘿,特别是叫“同志”,多不好意思呀,原来在西方是指同性恋的。)
       按下称呼不表,我接着说交通,一个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汽车等于没有腿的世界,无论到哪里,都得坐车出去,不坐车走一两里路可以,再远一点不但这腿不争气,重要的是时间宝贵,耽搁不起。自从交通发达以后,交通秩序是最敏感的文明形象。换言之,交通秩序是一个国家和他的人民是否拥有礼仪行为的一面镜子。我不曾去过美国和日本,但从书中了解到这两个国家的交通秩序有条不紊,早以誉满天下。我只去过香港,香港地盘虽小,人口密度仅次于日本东京,但是,很少出现堵车现象。遇到斑马线,所有的车都不敢直闯,反而缓缓停住,让行人先行。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大约在中国北方某个中等城市,出台一部地方交通法规,白纸黑字写着在马路上车子撞行人不要负担任何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就更不用说了,一句话:车子撞行人撞也白撞。呜呼,我们的同胞竟如此蔑视自己同胞的生命。闲话少说,现在着重说到中国的交通秩序问题,无论是大城市的,也无论是中小城市的,没有一条不堵车的马路,不分路宽路仄,人多人少一个样。(这里把正常堵车现象除外)堵车的原因百分之九十九是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的,有的乱停乱摆,有的在不该掉头的地方掉头,有的超速行驶,有的趁机加塞,有的直接闯红灯,有的抢道,有的转弯不减速。有时,我会观看十字路口的车子等红灯,有几辆车子停车时不越过白线的呀。据说,因为不系保险带的缘故,发生车祸时死亡率增加百分之五十。可中国有几个司机在开车时身上扣着保险带的?
       孔子说过:“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大意是一个国家光讲和谐不行,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

中国传统生活礼仪遭受冷落 遵循者不足两成

        宴席上首席为长末席为卑,奉茶时八分满为宜,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间,见面时行拱手礼……这些中国传统生活礼仪,曾被我们祖先视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规矩。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还讲不讲这些规矩?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北京益派市场咨询有限公司,就该话题进行了一项有3622人参与的调查(其中“80后”占55.0%,“70后”占32.2%)。结果显示,仅16.1%的人在生活中还遵循传统礼仪,70.8%的人只保留了部分常用的礼仪,12.0%的人直言“保留得很少”,还有1.0%的人表示“几乎没有保留下来”。
  北方人比南方人
  更注重传统礼仪?
  “我觉得传统生活礼仪很重要,但我了解很少。”中国政法大学研二学生杨丹说,“我们是三口之家,平时和父母都像朋友一样相处,不会在乎传统礼节。过年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时,在父母提醒下,我们才会注意一些座次之类的基本礼仪。”
  杨丹的观点代表了当下很多年轻人对传统生活礼仪的看法。调查发现,85.9%的人认为传统生活礼仪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性,其中25.3%的人认为“很重要”。但只有55.1%的人对传统生活礼仪有一些了解,表示“非常了解”的人仅占7.0%。
  在网友心目中,对传统生活礼仪保留得最多的三类人群分别是:“老人”、“农村人”、“北方人”。保留得最少的三类人群分别是:“年轻人”、“东部人”、“城市人”。
  湖南省公民礼仪素质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湖南女子学院教授蒋璟萍在接受采访时指出,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传统生活礼仪有的被继承下来,有的出现了变化,有的已被完全抛弃。总的来说,年长者保留得多一些,青年一代保留得较少,少年儿童对传统社会的生活礼仪几乎毫无概念了。
  忽视传统礼仪
  因西式礼仪冲击?
  哪些原因造成了这种状况?调查显示,73.3%的人认为是由于“现代家庭规模越来越小,使用传统礼仪的空间小”;67.3%的人表示是因为“缺少学习传统礼仪的机会”;44.0%的人认为是“传统礼仪太繁琐,不适合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另有54.0%的人认为,青少年忽视中国传统礼仪源于西式礼仪的冲击。
  “其实这与中国过去百年来强调与传统决裂的历史有关。”全国政协委员、人文科学学者李汉秋教授指出,正常情况下,传统礼仪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在其发展过程中,适应社会的自然会被保留,不适应的就会被淘汰。但因为某些历史原因,我们失去了这种连续性,造成现在两代人不知传统礼仪为何物的状况。
  在蒋璟萍教授看来,西方礼仪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到中国来,让很多年轻人承认和追逐,但是这种冲击并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最大问题是我们正处在一个旧‘礼’已去、新‘礼’未成的时代,当务之急是如何基于社会发展需要,重构‘中国之礼’。”
  讲传统礼仪
  是上一代人的事儿?
  本次调查显示,对于传统生活礼仪,80.8%的人认为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涵”;61.8%的人认为,传承传统生活礼仪也得去粗取精,选择其适用现代生活的部分。
  此外,66.0%的人认为,礼仪应是发自内心的素养,过于强调传统形式并不合适;另有30.8%的人表示,传统礼仪虽然很有价值,实际中却很难操作。
  “严格遵守礼仪是提高人们内心修养的基础。”在蒋璟萍看来,礼仪作为一种道德精神的外在形式,可以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作为一种操作性强的道德规范,可以保证道德原则的实施;作为一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
  “都什么时代了?讲传统礼仪都是上一代人的事儿。”陕西安康市的张阳认为,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用事事都拘泥于传统礼仪。
  在蒋璟萍看来,对传统礼仪的认同,就是对自身文化认同与自信的表现,它有利于增强民族的认同感与向心力。比如日本人虽然有现代的生活方式,但毫不影响他们对自己传统礼仪的认同与传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仍旧会鞠躬,正式场合也始终会有和服出现。相比之下,对于中国的传统礼仪,我们早已不知所以。
  “礼仪还是社会行为的校正器,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告诉人们,哪些行为是有礼的、善的、美的,哪些行为是无礼的、恶的、丑的,从而引导人们扬善抑恶、趋美避丑,对家庭生活、职业生活、社会生活均有很强的调节作用。”蒋璟萍说。
  调查显示,78.2%的人认为,在现代社会提倡传统生活礼仪,有利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73.6%的人认为其有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68.6%的人觉得“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向心力”;62.2%的人表示,提倡传统生活礼仪有利于提升国民素质与国家“软实力”。
  “为什么我们的路越修越宽,却越来越拥堵;人的自由度越来越大,人情却越来越冷漠;生活越来越好,心情却越来越烦躁;国家硬实力越来越强,软实力却越来越受诟病?”面对这些疑问,蒋璟萍教授感叹,“是时候该重视礼仪建设了!”
  对于礼仪建设,李汉秋教授提醒:“礼仪是一种社会积累,礼仪建设不能希望依靠颁布‘准则’一蹴而就,它需要靠持续不断的提倡,更需要靠每个人在日常点滴中以礼律己。”

Chinese, Simplified(简体中文)